浙江在线03月04日讯
今天上午,在义乌人才市场门口的施粥摊前,几十位志愿者仍在忙碌着。
然而,这个受惠人数仅次于温州红日亭施粥摊的义乌施粥摊在坚持了1个多月后,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有可能坚持不下去。”施粥摊的负责人林如新说。QQ群的公告栏内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为了更好地把施粥善举延续,让我们一起努力。”
施粥摊引来爱心如潮
林如新在义乌从事礼仪庆典、印刷等工作。一年多前,他就有了创办施粥摊的想法,并得到了其年迈母亲的支持。今年年初,林如新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义乌人才市场门口以年租金7万多元租了块场地,自费开设了施粥摊。
施粥摊引发了爱心如潮:开始时林如新雇的是工人,很快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纷纷加入。“我设立的施粥摊志愿者QQ群,人数最多的时候有90多位。”林如新说。
做一位施粥志愿者并不容易:每天一早,他们就汇集到施粥点,从5时多要忙到8时,而后匆匆赶去上班,没有一天休假。林如新说,每想到志愿者们的辛苦,他就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爱心的不断传递,让林如新感到十分温暖:“一碗米粥,一个馒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那些外来求职者而言,却很重要。”
困难源自后继乏人
在志愿者们为别人送去温暖的同时,他们却逐渐感受到了冷意:施粥摊渐渐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一些志愿者坚持了一段时间,而后逐渐消失了。
“从过年到今天,坚持每天来的有十个人,施粥摊现在主要靠他们。”林如新说,这些人都有正式职业,其中有董事长、教师等,平时都很忙,工作也很累,但为了施粥摊,他们不辞辛劳。
林如新发现,因为起得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是红着双眼来施粥的,特别是那些一直坚持的志愿者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身体不支的现象。“我很担心,他们中有人撑不牢。”林如新说,毕竟做志愿者不能带来收入,万一有人生病,将对他们的家庭收入产生影响。
缺钱,则是义乌施粥摊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每天近1000多个人来喝粥,吃馒头,施粥摊的钱花得如流水一般。到了昨天,施粥摊只剩下能应付三至四天的资金了。“我昨天在想,如果没有人捐助,准备再做三四天就结束了。”在开办施粥摊时,林如新自己投入了几万元,几位当地好心的老板拿出了几千元钱和一些大米。温州商会和路桥商会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给施粥摊捐了些钱。
“希望把施粥摊维持下去”
林如新对义乌人的爱心很有信心:在做施粥志愿者期间,65岁的退休老师王荣凯的女儿去世,他却一声不吭,默默地办完女儿的丧事,依旧坚持每天5时起床,和大家一起摆桌凳、打扫地面,给求职者分粥;志愿者吴中明尽管身患糖尿病,却从不对人说。
“他们都是普通的义乌人,却这么有爱心,所以我不气馁,还是希望把施粥摊坚持下去。”林如新说。
林如新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为现在已经过于劳累的志愿者替一下班,让施粥摊在义乌延续下去,让温暖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