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7日讯
昨天,温州市区刘女士特意托人到泰顺买“三杯香”茶。自从七八年前,她给陕西老家的父亲捎带了这种茶后,他就惯口只喝“三杯香”,觉得质量不错,泡三四次味道都不会变淡。“帮我带5公斤吧,去年捎了3公斤,最后还是不够。”临走前,刘女士再次叮嘱。
经历过自己在市场上买到口感差的茶叶后,她只能每次都麻烦熟人去当地买“正宗茶”,这样才放心。
质量不均衡
阻碍温州早茶发展
“品质不会差”是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骆耀平对温州早茶的定性评价。如果用十分制给温州早茶质量打分,市农业局特产站高级农艺师吴履平给出8分以上。他认为,无论从色泽、条型、净度等外形上,还是从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内质上,和市场上其他茶叶品牌相比,温州早茶都不落下风。
这些年来,温州市30多个茶叶产品获得国际、国内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认证;拥有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等头衔的名茶10只。“这都证明了温州早茶的品质。”他说。
但各个区域品牌内质量水平并不均衡,已经影响到温州早茶发展。上一届省十大名茶评选中,由于留样茶叶质量不均衡,导致质量环节得分不高,对“乌牛早”落选造成一定影响。在种植、采摘、加工技术、储运等直接影响成茶质量的“硬”环节上,各早茶品牌中也存在部分把关不严茶叶流向市场的问题。
同时,温州市早茶既有高达每公斤4000元的精品茶,也有每公斤40元的大众茶。据市农业部门统计,去年,全市茶叶总产量4877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只占一半不到,但产值却占八成七以上。因此,继续提高质量,引导大众茶生产转向名优茶,温州早茶产值还能再上台阶。
环节标准化
原料工艺俱佳出好茶
那么,针对影响成茶质量的各种“硬”环节,该注意哪些问题?吴履平介绍说,首先,引进良种、调整品种搭配,能让早茶“先天”站在高起点。这几年,温州市除自己选育的乌牛早等特早生茶树良种外,正在引进龙井43、迎霜等品种。其次,管理上少施化肥,多用有机肥。即使在采摘洪峰,也要严格按标准,因为只有好原料才能炒出好茶。再者,在加工工艺上,摊放、杀青、揉碾、干燥每一步都要严格按标准。最后,在储运中,也要尽量使用冷库,保存温度在0到5摄氏度,并防止和其他物品“串味”。
全市有茶叶生产、经营实体300多家,茶农5万户,怎么样才能对上述步骤进行监控?骆耀平认为,苍南在这点上有独到之处:当地茶园并不是分到每户茶农手中,而是由村集体掌握。茶农组成合作社,以股份形式参与茶叶生产,成为职业茶农。这样一来,便于实行统一管理。
泰顺县茶特局副局长刘海滨也介绍,2008年,泰顺“三杯香”实行商标标识许可证制度,并引导更多企业、茶农参与成茶生产。但无论是规模企业、村集中加工点还是茶叶合作社,“三杯香”牌子只“认”那些达到QS认证的成茶,从而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的茶叶贴着标签走上市场。
定位名优茶
用工业理念做成茶
名优茶是乐清对自产茶叶的定位。该市农业局特产站站长方海涛说,利用当地工商业资本发达,以工业上管理产品质量的理念来生产茶叶,甚至由原先经营工商业的老板直接涉足茶企,成为该县茶叶品牌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这不仅能改变茶农自种、自采、自炒,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状态,还给茶产业注入雄厚的资金和最有本地特色的民营经济经营理念。
张相银从当初销售皮鞋到开办茗西生态茶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实行流水线作业,采摘归采摘,炒茶做炒茶。2006年,他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规划设计自己的有机茶生产园区,还引进最新茶园生态防控技术。去年,他的茶企通过国家有机茶认证,当年底,获得食品卫生许可证与QS认证,并申报省级示范茶厂。
2005年,该市大龙湫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乐从灯具行业转行入主“大龙湫”茶叶后,投入150万元进行茶园建设。对采摘生产、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从中国茶叶研究所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为茶叶质量带来了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