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5日讯
“告别易老红颜,开始学着勇敢,学着让生命简单,学着在某个瞬间,许下无人知晓的誓言。”读者刘胜军给我们发来的民谣作品《走在城市根在故乡》结尾的这几句,简单朴素的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真切思考,是不是特有民谣那味儿?正是这首《走在城市根在故乡》,在本报编辑部如今收到的千余首民谣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本报送出的第一个500元奖励。
但这还不是我们的大奖,还仅是我们此次创作大赛第一阶段的优胜奖,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颁出第二、第三阶段的优胜奖。对民谣有兴趣的读者请抓紧了,赶快将你的作品发给我们吧!
本报“我和我的祖国”城市民谣创作大赛的征集令发出已经有20多天了,各种各样的民谣作品陆续飞来本报编辑部。至今我们已收到上千件的投稿作品。给我们投稿的既有月收入不到千元的民工兄弟,也有资产千万元的精英企业家;既有对民谣原本一窍不通、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门外汉,也有“身经百战”的文学专业户;给我们投稿的读者,最近的就在杭州,远的则来自千里之外的甘肃。而围绕着这次创作大赛一系列的互动活动——“6月12日的上午10点”集体民谣接龙、“城市黑板报”请你来留言、暑期大学生实践团“带回散落在乡间的民谣”等,也让“今天你写民谣了吗”成为诸多文青、小资们挂在嘴边的最新流行语。
自称是“老中产、新青年”的读者赵勇鹏,是杭州一家房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他表示我们这次的民谣大赛“很时尚!有新意!乐在其中!”有点夸张的是,他一个人竟陆陆续续给我们寄来了10首作品,而且这10首还不是这位年届5旬的“新青年”的陈年旧货,全部是他为本报这次活动特意创作的。
赵勇鹏说:“虽然我快50岁了,但我觉得我的心很年轻,我的作品也像20多岁年轻人写的。参加你们的民谣大赛,与这么多年轻人PK,就是让我的心保持年轻的一个好方法。”
今天,我们对此次城市民谣创作大赛作第一阶段的小结,小结报告由省作协主席程蔚东给出。他在认真地看过读者们写过来的民谣后,有感而发:“想不到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民谣创作也能够这么火!这些作品让我想到了《诗经》,《诗经》中所有的作品,也全部来自民间,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百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你们这次民谣定位于‘草根叙事、即兴抒情’,我觉得很到位,因为只有草根叙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才最能真实地反映当下的生活和时代。”
我们今天版面上刊登的,除了那首最吻合“草根叙事、即兴抒情”的《走在城市根在故乡》——它因此夺得本报送出的第一个优胜奖500元奖金,还有另2首同样值得鼓励的民谣作品(奖金各200元)。
当然我们也相信,越是高人,出手的时间总是越晚,这次民谣大赛的最高奖励是1000元,假如你有点心动,现在就投稿吧。
作品请寄: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钱江晚报文艺部(邮编:310039);电子邮箱:qbwy@zjnews.com.cn,请注明“民谣征集”;或通过QQ375401138告诉我们;以及编发短信到1062777796068。
《走在城市根在故乡》
刘胜军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
当时的校舍全是泥土墙
破旧的门窗能钻过人
刮风下雨根本没遮挡
晚自习我们经常用煤油灯
因为停电很经常
有次老师要我们买本字帖用
因为荒凉车不通县城
我们只好用脚量
那次我们真正体验了
啥叫文化苦旅
啥叫路途漫长
贫苦的日子我们坚持梦想
因为牢记父母那深深的渴望
我们那时读书很刻苦
天很早就听见书声琅琅
伙伴们的成绩呱呱叫响
班主任老师常常受表扬
时光匆匆几十年一晃
去年春节回乡重游小学堂
眼前的气派教室让我眼前一亮
旧学堂全变成了高高的楼房
曾经的一个小伙伴成了小学校长
5年前他毕业于京城的名学堂
放弃了留在城市的好机会
和女友双双回到了瘦瘦的故乡
青春和汗水里的梦想荣光
让孩子读书的小脸如花开放
伙伴们大多还是留在了城市
在繁华的都市里打拼奔忙
可我们总是千方百计
为故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因为我们是
走在城市,根在故乡
告别易老红颜
开始学着勇敢
学着轻松地感叹
学着让生命简单
学着在某个瞬间
许下无人知晓的誓言
点评:最后两句一下子让我也“学着轻松的感叹”了,作者“无人知晓的誓言”恰恰是我们这块土地的内蕴深广的声音,恰恰是这块土地上打拼奔忙的人们的足音,恰恰是离开了故乡还在乡愁乡思乡恋里才使得情感丰润的心声。作者由此获得了朴实的张力,在一路走一路歌中,突然发现了从京城回来的小学校长,牵起了所有的这块土地上的魂缠梦绕,其中包括作者其实早就埋在了心底的“无人知晓的誓言”。
《毕业七年》
赵玉明
毕业前的那个晚上
兄弟再次来到操场
赢了一杯酒是奖赏
输了就把这杯酒喝光
未来仍像考卷一张又一张
有谁知道究竟能考得怎样
第二天兄弟们背上行囊
站台票换了一张又一张
老大回了新疆
他本来就是一匹西北的狼
老二去了首都
那里有他从小追逐的梦想
老小去了苏杭
因为那里是传说中的天堂
形影不离的兄弟
就这样天各一方
此后大伙总是很忙
见老大是在青岛的机场
见老二是在酒店的大堂
见老小是在半夜的网上
名片换了一张又一张
这个经理,那个部长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芬芳
兄弟约定,西湖相会
七年之痒,不短不长
约定就是神奇的契约一张
友谊的魅力总是无法阻挡
能干的大嫂上得了厅堂
靓丽的二嫂下得了厨房
弟妹也是个漂亮的姑娘
该有车的有了车
想有房的有了房
冒失的不再莽撞
软弱的变得坚强
相聚似乎是为了散场
明天又将是白纸一张
路在前方,越来越宽广
心在前方,越来越敞亮
再过三年,将是我的主场
一千天后,大家又会怎样
点评: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三兄弟如此地自信、爽朗、健康和坚强,他们做得那么漂亮,说得又那么流畅。一千天以后,作者用了一个设问,我却已经听到了响亮的回答。作者对祖国的深情非常明朗。不知道这样的谋篇布局,这样的句式选择,到底要归到民谣的哪一类,但我朗读下来,抑扬顿挫,很民谣啊,小小点评,不去做民谣艺术的探讨了,来自民间的歌谣,最最重要的成功,必须来自民间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