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武林广场驱车前往西溪湿地,到达湿地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太阳依然毒辣,但是吹到脸上的风,却有着些许清凉,空气不再混浊。杭州市政协委员张和平曾做过调查,夏季,杭州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可达到4至6℃。
原因,就是那么简单——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的房屋、沥青或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物更吸热,使得城市区域储存了较多热量,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城市产生热量的速度,远比散热的速度快。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晓光说,对于快速发展的杭州来说,三面环山一面城的地理位置,更是为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A
一个实验
去年下半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做了个小试验。他们对米市新村的2幢进行了整体“包装”:屋顶是一个4.8米架空层,架空层南北两侧各有上下两排窗户。夏天要降温,就打开两排窗子,让下沉的冷空气从下排窗子进来,被屋顶闷热空气加热后,再从上排窗子散出去。理论上说,这样就会使空气形成循环,顶楼住户就不会感觉太热;冬天想保温,把屋顶窗子都关起来,阻隔空气流通,使温暖的空气留在屋顶,隔绝了内外空气交换。
另外,在楼房的外墙上还做了点小动作——在水泥和涂料的中间增加了一层两厘米厚的保温材料,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楼道平台上加了一道玻璃移门,这个移门上贴有反射材料的贴膜,它能对光线波长起到筛选作用,阻隔光线中的部分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热量。
去年“包装”完成后,天气已经不热了,于是验证的工作留到今年来做。今年7月11、12日两天,研究所在2幢的602室没有使用空调的状态下,进行了温度测试。
7月11日凌晨6:53,室外温度36.38℃,室内32.43℃,低3.95℃;两小时(8:53)后,室外温度爬升至37.95℃,室内则为33.5℃,低4.45℃。2小时内,室外上升了1.53℃,室内只上升1.07℃。
7月12日凌晨2:34,室外气温为33.54℃,室内为29.95℃,低3.59℃;到了凌晨4:44,室外温度为36.43℃,室内则为31.78℃,低4.65℃。2小时内,室外温度在攀升3℃的同时,室内只提升了1.83℃。
研究所工作人员田轶威说,这些数据还是能说明问题的,“室内空调的冷空气,也是通过墙壁传出去的。空调关闭的时间内,室内温度仍然走得比室外慢很多,这说明墙体、门窗的改造多少在起作用。”
家住2幢1单元602室的罗明玉表示,“以往夏天到了中午就要开空调,但最近都到下午2点多才开。”
随着近年来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热岛效应”已经是一个让人有点无奈的老话题了。但是米市新村2幢1单元602室的小实验却让人看到了希望,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改造让602室的“热岛效应”明显下降,我们的城市是否能从中悟到一点什么?
B
要给城市降温这几个方法可以用用
方法一:建设节能小区
与老小区相比,2004年7月1日以后,杭州市新建、扩建的小区则很幸福。
西湖区山水人家小区,是杭州市的节能小区之一。尽管是身处杭州高温下,但住户普遍觉得小区里很透气。但问到原因,住户们谁也说不上来。
“节能小区,只要是建筑与空气接触的面,都要用隔热材料,连架空层的底板也要做。”杭州市建委建设节能办公室工作人员韩女士说,。
新建小区开始节能,老小区由于尚无统一标准,而且每个小区情况不一样,目前还在试点中。
米市新村2幢,就是杭州现在唯一进行改造的老小区节能样本楼。改造的具体情况,杭州市建委建设节能办公室在关注。这会对杭州其他老小区的改造有借鉴作用。
方法二:规划中可以大手笔绿化
除了让房子更节能,政府部门也应该在进行规划时对绿化更重视。
“可以减少高容积率的房屋,但是,这或许与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原则不吻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晓光说,他认为,这可以通过建公共绿地等手段进行补偿。其中,增加绿地、河道、湿地面积最为有效。“西溪湿地对城西地区的贡献率最高。”
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工作人员说,现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公共绿地的面积作了硬性规定,必须占建筑面积的30%以上,而且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注明。
方法三:东西向道路不能堵
文二路、潮王路是杭州东西向的道路。宽阔的道路到了潮王路的东侧,路不再继续,被和平会展中心挡住了。
这样的现象,在杭州并不是只有一两处。
“杭州的风向是东南风,因此,需要这样的东西向道路,而且最好是贯穿整个城市的。”否则,风向到了某一个地方,被建筑物阻挡,就要再向上“翻越”,延长了散热的速度。“这也是城里高层建筑密集的地方,散热慢的原因了。房子不仅产生热量,而且还阻挡了热量的扩散。”
在杨晓光看来,像天目山路、艮山路、下沙一号大街这样贯穿杭州城区的东西向道路太少。目前,德胜快速路的开通,又算是增加了一条有利于散热的通道。
方法四:让路面变得“水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的田轶威分析说,现在城市中很多的沥青马路对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也“贡献”很大,因为沥青这种材料虽然铺设方便,但对热的传导性却大大高于水泥。
不过,田轶威说,现在道路整治中的透水沥青是一种不错的改善方法。由于颗粒大,平时路面也会有呼吸,而且在雨天吸入的水分,在晴天积蓄凉意后可削减地面热量。现在,走在体育场路、教工路等路面,脚下不会感觉那么烫。
方法五:路下面可铺冷水管
在日本东京,地下有条投巨资铺设的专用管道。管道引入循环流动的冰冷海水,用以给城市人工降温。
田轶威也知道这个事情,“简单地说,这个做法就是向地下伸根管子,利用水进行冷热交换。”冬季把地下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中。
C
市民怎样躲避“热岛效应”这几个案例有经验也有教训
案例一:
中间套不通风空调多用一个月
皇亲苑3幢,一个楼梯4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朝南的房间。从房屋格局来说,坐北向南,不错。
可是,住户楼玉英却说:“住过就知道了,这样的结构还是很热。”她家,住的是中间套,有向南开的窗户,却没有向北开的窗户。如果要做到南北透风,必然要把家大门打开。“否则,整个房子里的气流就不通,很热。”
楼玉英说,由于住的年份长了,与邻居都熟了,她也常去边套的邻居家串门。“他们的房子格局好,南北都有窗户,房里的温度要比我们低。”
“其他不比,就说用空调好了。我们一般6月中旬肯定用了,而停用的话,要到9月份。一个夏天,前后总要比边套多用一个月时间。”楼玉英说。
案例二:
同一栋楼里感受天差地别
国都公寓是市中心的高层建筑之一。在有限的土地中,开发出尽可能多的建筑面积,必然得利用起各个角落。
于是,这个容积率为3.5的小区,业主们戏称自己住在“七十二家房客”中。出了电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都是住户家的门。同一楼层的住户,有着不同的朝向。高温下,不同朝向的房屋温度不同。
“我们家很凉快的,阳台朝东南的。现在,吃晚饭都不用电扇的,一家三口阳台上搭个桌子,很风凉的。”魏女士住在16楼,描述起夏日的气温,她直称还好。“我们就是晚上开空调,想自己睡得好点。平时都不用的。”
同一幢楼、同样住16楼,只是阳台的朝向向西。陈女士家就完全不一样。她皱着眉头说:“夏天的西晒太阳很厉害,不开空调,根本吃不消在家里呆。”
案例三:
千万别小看屋顶绿化
在天目山路138号,有一栋9层楼的建筑很特别。屋顶被垂直挂绿化迎春花的藤条密密覆盖,长度盖过了顶楼9楼的玻璃窗下沿,远看很像是人的头发。
走到屋顶后,这里的绿化搞得简直可以与公园媲美。除了迎春花藤条外,还有桂花、香樟等30多个品种的绿化树,以及鱼池、荷塘等。
一大片绿化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由于是办公场所常开空调,工作人员谁都说不清。但是,他们却说,很多客人走进来,视觉上就觉得清凉很多。
重庆大学做过一项关于屋顶绿化节能的效果实验,他们选择了两间18平方米的顶层房间,其中一间楼顶布置了绿化,并用空调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7℃。结果发现,有绿化的房间的空调耗电量仅为无绿化房间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