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节目汇演现场。
《玉山大鼓》汇演现场
浙江在线09月26日讯
欢呼如潮,锣鼓喧天。一片彩带飘扬中,第二届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活动落下了帷幕。然而,对于来自11个省市的农民朋友们来说,种文化,远远没有结束。“只要有机会,明年我们还来!”
农民的表演不比专业演员差
磐安玉山镇铁店村,是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小山村。这几个月,外出打工的放弃收入赶回练鼓;在家务农的也放下农活,天天吃喝在村里的“露天排练大厅”——晒谷场。铁店村50多位农民,前几天在排练场上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切,为的只是近7分钟的表演——《玉山大鼓》。
“排练再累,我们也开心。演出机会只有一次,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呀!”参加排练的村民这样说。
说起村民们和《玉山大鼓》的结缘,还是在去年。那时,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大家重新挖掘了一台当年村民们赶茶场的大戏,那就是《玉山大鼓》。
《玉山大鼓》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农民演员们天天练鼓,终获“种文化”展演机会。得知消息后,山民乐开了花。在外打工的10多位农民不约而同地赶回村里。
昨天近两个小时的表演中,掌声不断。许多观众还用手机、摄像机拍下表演现场。
“没想到,农民的文化表演这样棒,都赶得上专业演员了!”演出结束后,来自宁波邱隘镇的农民王阿姨露出了羡慕的神色。“什么时候我也能上去表演啊。”
农民的身手显得更为灵巧
走进位于宁波博物馆的“千镇万村种文化”展示现场,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展馆以全省各地市为脉络,一馆一风情。
杭州馆院落中,别有洞天。青石板、绿草地,让人仿佛到了西子湖畔。陈列的绣花鞋、西湖小花篮,都是杭州农民亲手制作的。
“绣花鞋是我们的传统手艺。”正在做绣花鞋的桐庐合村村民麻根英说,通过“种文化”活动,绣花鞋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我的村子有两个厂、400多个村民专门做绣花鞋。现在卖得很好,连新加坡这些国家也来下订单了。”
宁波馆内,年仅19岁的宁海人胡佳佳,正在制作泥金双龙提桶。她是这门技艺的最年轻文化遗产传人。“我学泥金彩漆已经两年了。”别看这一个小小的提桶,它可花了胡佳佳两个多月时间。
每一个展馆,都汇聚了每一地浓浓的民俗民风。
湖州馆成了风筝的天地。咸亨酒店和孔乙己搬进了绍兴馆。嘉兴馆陈列了粉塑、灯彩、蓝印花布,还有能看又能亲手过把瘾的皮影戏。金华馆的火腿和酥饼、衢州馆的和睦彩陶、舟山馆的渔民画、台州馆的祈福纸亭、丽水馆的扇面,温州馆的木偶、细纹刻纸、米塑,这些出自当地农民手中的艺术精品,令参观者赞不绝口。
民间传统文化期待传承
9岁的台州小朋友郭佳禾,三两下就能在纸上剪出各种漂亮造型。她的剪纸手艺是爷爷教的。爷爷叫郭献忠,曾被誉为“神剪”,民间十大剪纸艺术家之一。“家里人都喜欢剪纸,小孙女也喜欢。这门手艺算是有继承人了。”郭老笑呵呵地说。
剪纸是台州农村的传统技艺。在一座一米高的纸亭上,农民们可制作出30多个人物。如今,剪纸在当地各处开花。“我的学校还有剪纸课,是专业老师每周来上的。”小佳禾说。
嘉兴小伙子郎章铭泽对自己的手艺有些担忧。他是海宁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皮影戏的受众越来越少,我们只能去景区表演表演。”
有心情的相同,还有灶头画的第七代传人赵祥松老人。灶头画,如今也不多见了。赵老的眼神和气力也大不如前。“年轻的时候啊,打灶头、画灶头,总共只要3个钟头。现在不行了,要一天。”赵老非常希望,有年轻人能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