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8日讯
说起大禹后裔村,很多人都会想到禹陵村。事实上,在绍兴还有一个与禹陵村齐名的大禹后裔村,它就是位于绍兴县稽东镇东北部的冢斜村,村落相传为大禹后裔余氏的集聚村,村民百分之八十为余姓。村里现在还保有大量的名胜古迹和完好的古建筑群。为进一步保护古村落,目前冢斜村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悉,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近日,记者在村民引领下,走进了冢斜村。只见村内宗祠巍峨,台门幽深,古道斑驳。相传越国官人多葬于此,冢斜村名由此而来,明、清多有文武官员来村祭祀。自1401年,大禹后裔余子陵来此开创基业起,大禹的子孙们已在这里传承了600余年。现在全村共240余户、村民700余人,其中余姓人家占80%左右。
冢斜村目前尚存不少古建筑,可谓古建筑群“活化石”。从始建于唐朝的“永兴公祠”,到保存完好的6座明、清古台门,从明、清官员祭奠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再到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余氏宗祠”和同一时期的古石桥“永济桥”,以及闻名全国的余氏宗祠古戏台等等,都叙写了这个古村落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此外,当地还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村东面的舜妻、禹妻墓址,大龙山上的“仙人洞”,轰溪山的“岩屋”;村西南的石水缸“瀑布”等,为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冢斜村村民、越文化研究会会员余雅堂老人告诉记者,冢斜村这次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其悠久的历史和古建筑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民对于冢斜村的保护意识。2003年,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古村保护小组,多年来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新修《冢斜村志》,重修《冢斜余氏宗谱》,并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对古建筑和古迹遗址进行保护、修缮,全面整修余氏宗祠、永兴公祠等,累计投入维修资金200余万元。从2003年开始,村民自发地恢复了每年的祭禹、祭祖风俗。
目前,这个村的文化含金量和旅游开发潜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此前,镇政府专门发文成立了冢斜古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绍兴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已对冢斜村的保护和开发做了规划设计。据该村负责人介绍,他们下一步将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改善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村民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古村旅游业。
绍兴日报 任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