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股扶贫帮困的和煦春风,又一次在钱塘大地上吹拂。虽是隆冬时节,人们依旧感觉温暖。
2000年以来,我市连续10年开展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着力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形成了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杭州模式”。
十年来,前九次“春风行动”共募集帮扶资金3.35亿元。市本级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救助金1.81亿元,救助困难家庭7.49万户(次);发放助学金4256万元,救助困难家庭子女1.33万人(次);发放夏季“送清凉”慰问金、慰问品1345.5万元,救助困难家庭6.06万户次;发放医疗救助、水电煤补贴、住房补贴、低保残疾人特殊生活补助和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视听费、小区保洁和垃圾清运费、减免自来水“一户一表”改装费、公交车费等约4亿元。
“春风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被中央文明委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之一。去年底,在市人大对我市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的评议中,参与评议的人大代表对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实践充分证明,“春风行动”是我市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问题的总载体、总抓手,是我市帮扶救助工作的“龙头工程”。
春风行动让“生活品质之城”的阳光洒到每一户困难家庭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要务,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紧紧抓住“春风行动”这个主载体,不断加大帮扶救助力度和范围,丰富帮扶救助内容,健全帮扶救助网络,拓展帮扶救助社会参与面,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全力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问题。
通过“春风行动”,杭州市委、市政府兑现了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不让一户杭州家庭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的庄严承诺,让“生活品质之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阳光洒到了杭州每一户困难家庭、每一位困难群众身上。
从一时一地“送阵温”变为一年四季“送恒温”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困难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方式和载体,在全国率先作出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承诺,在全国首创市、区(县、市)、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救助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扶网络。
在这张网络中,“春风行动”帮扶救助对象已从企事业单位在职特困职工,扩大到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困难家庭,再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困难边缘家庭、农村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实现了帮扶救助对象全覆盖。帮扶救助内容已从最初的经济补助扩大到再就业援助、医疗救助、助学援助、急难险救助、发放消费券等。帮扶救助方式也从元旦、春节期间一次性经济救助拓展到夏季“送清凉”、开学送学费、物价上涨送补贴、失业在家送岗位、看病就医送保障等等,使“春风行动”从一时一地“送阵温”变为一年四季“送恒温”,真正做到了年年有创新、年年有进步、年年有亮点。
谱就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合唱”
中国人向来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十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春风行动”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出台政策,充分发挥了党政主导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捐款捐物、结对帮困,相关部门倾力服务,企业事业单位腾岗捐款,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市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工作者尽心尽力,新闻媒体营造氛围,谱就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合唱”,形成了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强大合力。
“春风行动”由此成为杭州实施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民主促民生”战略的鲜活案例。
建立长效机制,让“春风”永驻杭城
我市实施“春风行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十年来,我市面向困难群众的配套优惠政策从2001年的7项增加到35项,涵盖了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医疗、住房和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四级救助圈”不断完善并向农村和“新杭州人”延伸。“党委挂帅、政府组织、工会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综合帮扶体系,指挥协调、部门联动、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的日常帮扶班子,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帮扶、社会共建、帮扶保障等“五大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制度健全、常年运作、动态管理、不断创新的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为“春风长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