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今冬,四川火锅里又多了一道菜:江山白菇。这批白菇来自地震灾区青川县,就种在现已废弃的闲置板房内,每天产出1000公斤左右。
青川县桥楼乡空出的板房学校,如今成了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援建的产业项目——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技术培训基地,近20幢200套板房里,当地村民正在江山菇农的指导下,学着种植、管理白菇。
衢州市对口援建的是青川县马公乡,产业基地怎么会在桥楼乡?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毛建国回答说:“这正是衢州产业援建特色所在:利用闲置板房,借地发展。”他说,青川县山区气候特征明显,非常适合发展低温食用菌。江山白菇在江山已经是成熟产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比较完善,种菇“乡土人才”多,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将白菇引种到青川。
去年春节过后,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就从江山带去了30多袋接种好的菌棒进行出菇试育,结果非常理想。但问题随之而来:马公乡地处高偏远山区,被称为“青川西藏”,既没有板房资源、又没有搭建板房的土地,特别是交通不便,产品运输销售困难。而邻近的桥楼乡,学生搬到新校舍后,原来临时安置用的活动板房的处理成了头疼的事。
何不利用这些闲置板房就地发展特色产业?在省指挥部、青川县政府的支持下,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到江山市塘源口乡请来2位专业户,到桥楼乡组成专业合作社推广江山白菇。同时,邀请江山市农业局专家,通过网络,开设“空中课堂”,传授种菇技术。
马公乡农民李远华和何立海第一批下山进园区,他们各有两幢板房生产车间,种了2万袋江山白菇,每月领着千元工资学技术。“今年主要是学好技术,明年准备种植几万袋,合作社已答应提供优质菌种,免费技术指导,保护价包销产品。”李远华说。
桥楼乡干部算了一笔账: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内的近200套学校板房,如果拆除,按每套500元费用计算得花费10万元,复垦后种植玉米、马铃薯,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直接用于发展江山白菇,折合每亩年产值可达五六万元,利润达2.5万元以上。青川县扶贫办副主任赵万本说,随着板房的逐步空出,全县可以直接用于种植江山白菇的板房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可种菇2500万袋,年产值将突破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