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院士昨在甬作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报告。记者王鹏摄
浙江在线01月11日讯 昨天,宁波诺丁汉大学思源报告厅,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在市科协主办的“天一论坛”院士报告会上,作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报告。当“低碳”成为全球的热点,我们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从吃饭、睡觉到出行,低碳应该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徐匡迪说。
节能:节约一度电等于节省5份能量
“从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气候变暖的结果,徐匡迪首指冰川:中国冰川在迅速消融。西北地区的冰川缩小了21%,预计到2050年还将减少27%。而亚洲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包括中国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印度的恒河,就是从冰川流出去的。可以说,喜马拉雅山是亚洲的水塔,水塔没水了,亚洲也面临麻烦。
人口多、资源少的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徐匡迪说,节能减排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他给与会人员算了一笔账:发电厂发出的电,只有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能被用户真正利用。“用煤发电,5份的能量,通过转换、运输,到用户那里,只剩下1份了。节约一度电,等于节省了5份能量。”
出行:坐出租车消耗标煤是公交车的7倍
“节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行方式的选择。”徐匡迪说,汽油真正用于汽车,大概只占汽油消耗的13%,另外87%用到什么地方?比如,用于发动机本身的损失,等红绿灯时汽车停在那里、还有能量传送的损失等。
徐匡迪说,同样运载240人,轨道交通需1个单位路面资源,公共汽车需要2个,私家车需要6个,不同交通设施道路面积可以相差30倍。
你坐轨道交通1公里一个人只要0.01公斤标煤,坐公共汽车是0.02公斤标煤,坐出租车是0.14公斤标煤。
建筑:金茂大厦能耗是清华学堂的7倍
“千万不要以为新建筑就比老建筑节能。有时,技术先进的新办公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老建筑高出10倍。”
徐匡迪院长举例说,建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清华学堂,每平方米每年能耗34千瓦时,而上海金茂大厦每平方米的年能耗是215千瓦时,建于2008年的美国宾州大学办公楼每平方米的年能耗更高达356千瓦时。去年,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4%。
“建筑节能迫在眉睫。”徐匡迪说,不要为追求建筑物的新颖时髦而盲目引进外国技术。
照明:全国1/3灯用节能灯相当于造两座三峡水库
2006年的一份调查被徐匡迪引证多次。这份对北京中关村25户收入、教育背景类似的家庭进行了能源消耗调查,其结果显示,单位面积平均能耗为23千瓦时。但令人吃惊的是,耗能最少和最多的家庭之间居然相差50倍。
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小细节汇聚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比如,如果全国1/3的灯用节能灯,每年将节约用电1680亿千瓦时,相当于造两座三峡水电站。
“我建议宁波可以先把所有路灯改成节能灯。”徐匡迪说。
观点:低碳生活不是要老百姓过苦日子
“有一种说法,现在是市场经济,我有钱爱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徐匡迪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质疑:“冬天在家里穿短袖,出门时裹个大衣钻进汽车里;夏天家里空调只开十几度,冷得要披上毛毯。也许他们觉得很舒服、很‘酷’,我倒觉得这有点‘人来疯’。”
这样的例子还有喜欢开大汽车、喜欢盖装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等。他认为,人类总向往好看、有气派的生活方式,但若理智地分析,有限的能源不应为了满足人类追求感官刺激而被浪费。
低碳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意味着老百姓要过“苦行僧”的日子,更不会降低生活品质。但他同时强调,现在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需要转变。
做到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比如:少用空调,多吹风扇;尽可能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用手帕替代餐巾纸;多到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把电视机屏幕调成中等亮度;多用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尽可能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组织会议……
东南商报 记者 卢科霞 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