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活儿也还是那些活儿,可就因为土地流转了,全家收入就增加了好几倍。”一年辛苦劳作下来数数年收入,于城镇江渭村72岁的沈培君和68岁的范凤珍夫妇开始憧憬着过个幸福年关了。据介绍,2009年土地流转工作的全面铺开,给海盐农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点。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县新增流转土地面积达1.71万亩,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13.8%。该项工作也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达到8%,也使海盐农村居民的人均现金纯收入连续6年增长8%以上。
沈培君告诉记者,他家只有2亩3分地,以前一年忙到头也就收一茬麦子和一茬晚稻,净收入不足1000元。自从去年7月份将土地以每年7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海盐县强农农业生态园后,每年仅流转费就能拿到1610元,而且范大妈作为生态园内聘用的农业工人,帮忙干点栽种、锄草、施肥等寻常农活,每月收入也能增加五六百元。至于老沈自己,因解开了土地束缚,去了县城一家企业当传达室值班员,每月可收入六七百元。这样算下来,夫妇俩年收入少说也有1.5万元左右,比原来增加了10多倍。
接收沈培君家流转土地的海盐县强农农业生态园,虽然只是去年3月份才成立的,可是如今已经集中了23亩土地,并接纳了150名农业职工,半年时间里已发放工资19.8万元,大大提高了流转土地农民的纯收入。“别看我们工资付了不少,可我们生态园通过蚯蚓养殖、猕猴桃以及蔬菜等农业项目,也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生态园负责人举例说,仅一季的丝瓜和毛豆,就能带来11万元的销售收入,而9万元买过来的蚯蚓种苗,半年下来其价值已经超过20万元。
在海盐全县,像这家生态园一样,由土地流转催生的规模经营主体已达到66家,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1.39万亩,占所有流转土地的81%,成为引领农村居民增收的“主力军”。
使土地流出农户和流入主体双方都得益的土地流转工作,在2009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介绍,海盐3月份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5月份在8个镇成立了分中心,于6月份在94个行政村成立了服务站后,终于在全市率先搭建起了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理顺流转服务机制后,为了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难题,海盐又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了“农钻通”——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专项贷款和政策补助弃权抵押贷款。
除了县级的各项政策,各镇也在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中动足了脑筋。秦山镇对土地流转达到50亩以上100亩以下的村,镇财政拿出1000元奖励,以后每增100亩加奖1000元;西塘桥镇则从县奖励的镇村工作经费中拿出20%奖励给推动规模土地流转的村干部个人。同时,各镇从实践中探索出“零入整出”、“整组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流转模式,有效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