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2日讯清晨,一杯茶,一张报,对退休后的老何来说,是每天必修课。可这几天,老何读报的习惯改了,他常常会在夜半起来看报。
老何住在滨江。夜半起床是被鞭炮吵醒的。
鞭炮听得多了,老何慢慢地从放鞭炮的时辰,了解到各地“迎新”的风俗也不一样,于是,“噼里啪啦”不分昼夜的鞭炮也“没时没晌”地响起来了。
夜夜鞭炮响,老人梦断小孩闹
“开年以来,我们滨江这里乔迁的人不要太多哦,这鞭炮一天到晚在耳边响。”滨江温馨人家的何大伯说,70岁的他跟老伴每天要照顾两个小外孙女,这没日没夜的鞭炮声让他们家养成了“新习惯”。
每当半夜鞭炮声响起,老何很自然地醒来,想想与其望着天花板发呆,还不如看看书读读报,等到外头那热闹的声音渐渐平息,慢慢地瞌睡虫也会归来?
鞭炮有时是一阵连似一阵,老何要判断真的平息了,才关灯继续找周公下棋去。“有什么办法呢,人家是为了图个吉利,老人睡眠浅,也只能这样啦。”
何大伯的两个小孙女,一个4岁,一个6岁,听到鞭炮声都怕。胆小的那个会惊醒哭出来,大的那个则会躲进被窝,捂上耳朵。
更恼人的是,鞭炮声息了,停在楼下的车子还会“不依不饶”,“啾啾,啾啾”声此起彼伏。
“吉时”各有说法,还望想想大家
夜半起床看报多了,家住滨江温馨家园的老何也学会了“总结概括”,他发现夜半的鞭炮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可分为两个时段:
一是子时,也就是半夜;二是凌晨4~6点,以昼夜交替之时为准。
为什么这两个时间段鞭炮特别响?老何一开始也想不通:“谁会选择在半夜开张、搬家,黑咕隆咚的?”
左打听、右打听,老何算是明白了。
滨江中央花城的小王和小徐刚刚搬了家,说起搬家的经过,就两个字:“讲究”。
跨火盆、搬梯子,最重要的当然是放鞭炮。小王选择的吉时是在凌晨4点,这是他老家福州的风俗。“半夜放鞭炮,能把路上的小鬼吓走,搬家就能顺顺利利,图个吉祥。”
同样是凌晨搬家,同样也有跨火盆,小徐搬家又另有一套。
小徐的老家是衢州常山,一直以来,他们那儿的习俗:时间是4~6点之间,且6点前必须结束。搬家时,新住户要生上一只火炉,并在前头提溜一盏“子孙灯”,带上一盆万年青撒上花生,还要背上一部梯子(这个寓意步步高升),更重要的是带齐锅碗瓢盆以及米,代表“咱们要在这里过日子啦”。
小徐说,放鞭炮是搬家非常重要的一环,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房间都要让鞭炮“过场”一番,“这个要有点勇气的,房间小,鞭炮响,可不能靠太近,炸到自己啊。”
最后,要在小区里来上一段鞭炮乐,让街坊四邻都来听听,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搬家。
子时搬家的是一户苗族人家。
周小姐是去年12月搬到滨江“钱塘春晓”的。她的老家在贵州省,身为苗家儿女的她按习俗搬了家:“我们搬家都是半夜子时”。
她说,苗族就有这种世代相传、富有情趣的习俗——子时搬家。为什么一定要挑半夜呢?原来在旧社会,苗族百姓为了躲避财主催租逼债,常常偷偷地半夜搬家,慢慢地就成为了当地的风俗。
小伙子们会把脸抹黑,搬家结束时再把脸洗干净,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还有,不论谁家搬家,村里人都会来帮忙,热热闹闹地,从半夜一直搬到天明,寓意“越走越光明”嘛。
烟火鞭炮是用来替代习俗中老人吹奏的唢呐、芦笙,一样都是贺喜,换个形式而已。
不过老何说:虽然鞭炮听多了长学问,但吵得人睡不好觉总该有点过意不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