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6日讯 在盛产大米的江南水乡,打年糕由来已久,但传统的年糕都是白色的,年糕的形状也比较单一。
这些天,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打年糕这一习俗,在海宁市盐官镇万寿村的几间加工房里发生着一场“巨大革命”:黑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橙黄色的,样样都有;像圆盘的,像鞋底的,像金元宝的,各有不同的寓意……这就是海宁农民新打出的“五彩”年糕。
昨天,记者来到万寿村,感受了一番“五彩”年糕的独特风味。
令人眼花缭乱
黑黝黝的,浅紫色的,橙黄色的,月白色的……聚在一起,全都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昨天下午,记者一来到万寿村的一间食品加工房里,就发现了满屋诱人的年糕,它们或如圆盘,或如鞋底,或如生动的金元宝,让人眼前顿时一亮。
“传统的年糕都是用糯米打的,所以都是白色的,去年嘉兴农博会上,我看到我们盐官紫番薯大王邹建忠的紫番薯年糕很受青睐,于是豁然开朗,就有了做‘五彩’年糕的想法。”这家年糕厂的负责人章建强告诉记者。
章建强是海宁丁桥人,此前他已打了10多年的年糕。“有了这种想法后,我就和朋友一起来盐官租房子潜心钻研,先后尝试了好多次,终于开发出了这种能以南瓜、紫番薯、小米、玉米等五谷杂粮入料的‘五彩’年糕。”章建强说。
在章建强的年糕加工房里,记者还发现,这些色彩丰富的成品年糕,不但有不同的形状,还有真空包装。“传统的年糕形状比较单一,也不易保存,我给它们穿了‘真空服’,既卫生又便于保存和携带,当然,我们在年糕的形状上也动了点脑筋,使它们有了更好的彩头,比如说这圆盘形的象征着团团圆圆,金元宝的可用于迎财神,象征着财源滚滚……”
手上功夫深厚
这么诱人的“五彩”年糕,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吧?“不,它们都来自于纯手工工艺,不用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章建强说着,就把记者带进了年糕加工区,那里有近20位统一着装戴着口罩的老师傅,或拌料,或烧火,或蒸粉,或揉年糕,忙成一片。
在拌料区,记者又发现几大盆不同颜色的原料粉,章建强说,这些粉有些是糯米磨成的,有些是紫番薯磨成的,有些是小米磨成的,其颜色都是它们的本色。几位师傅非常熟练地按一定程序将它们和好后,放进蒸笼。
10多分钟后,蒸笼里香气四溢,数位师傅又忙碌有序地将蒸熟的年糕粉一一出笼,然后一遍遍地揉搓。“这是打年糕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靠的全是手上功夫,揉得不好,下锅后不是裂开就要烂掉……我们都已在乡村里打了几十年的年糕了,这活儿年轻人来干手上都是要起泡的!”一位正揉年糕的老师傅对记者说。
体现时代发展
“年糕年糕年年高,大年前打年糕吃年糕是我国江南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也是江南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一种不老的文化,过去海宁人打年糕,一般都是将糯米粉蒸熟后,再用手搓或放进石臼用木榔头砸……”海宁文化界人士苏先生说,过去由于条件有限,人们打年糕用的都是糯米,尽管品种单一,但也体现了深厚的手工工艺和人们希望由此讨个好彩头的民俗。”
苏先生还认为,现在人们用南瓜、番薯等不同的配料做“五彩”年糕,“已可看作年糕打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创新意识,也折射了在物质生活非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这种习俗的一种坚守、需求和传承。”
据南湖晚报 作者 陈强 蔡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