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6日讯(通讯员 欧燕萍 范东升)政协文史工作如何贴近实际,服务现实?近年来,杭州市政协在认真做好以“三亲”史料为显著特色的政协文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史工作与政协履职的结合点,展现了政协文史工作服务现实、履行职能的新特色,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城市建设,当好文史顾问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区每一项重大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工程,而且还往往是历史文化保护工程。近年来,杭州市政协凭借广泛联系文史委员、文史专家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城市建设当好文史顾问。该市实施城区重大工程建设之前,如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一纵三横”道路整治工程、背街小巷改造、中山中路有机更新工程等,市政协都及时组织文史委员和文史专家,以专家学者座谈会等形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历史资料,提出意见建议。不久前竣工的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更是该市政协文史工作服务现实、履行职能的一次成功的范例。
中山路,曾是南宋御街。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它是目前杭州城内历史渊源最深厚、历史地位最突出的一条历史文化名街,集中体现了杭州古城的特色和价值,是反映杭州历史岁月中城市变迁的最具代表性的街区。为了实现中山路区块的复兴,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1月启动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
在实施这一重大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前,该区块存在着历史文化遗产亟须保护、沿线建筑亟须修缮、动静态交通亟待解决,以及商业业态参差不齐、原住民生活品质低下等系列问题。为此,杭州市政协及时组织文史专家开展调研。市政协主席孙忠焕带领政协文史委员和文史专家察看了“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策划征求意见展”,并就策划方案进行座谈。市政协文史委员和文史专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就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的实施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内容涉及:尽力保护中山路这条商业老街的历史文化,借助中山路历史文化的优势重振其商业雄风;保持街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详细了解每幢老建筑的人文历史、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的基础上,维护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保护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通过“拼接”的方式,与其他建筑协调接连;既要展示原生态的市井生活,也要考虑其作为商业街必须和杭州的现代商业业态相结合的问题,等等。尤其是对于“活着的民国化石”——中山中路,专家们特别强调:既要注重物质文化,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全面系统地挖掘和研究老街的历史文化,“对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找出神似的历史元素,真正体现历史老街的原真性。”这些广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少意见和建议都被吸收到“有机更新”的实施之中。
2009年9月30日,实施了综合保护工程后的中山路华彩亮相,顿时成为杭城一大亮点、一大热点。人们注意到这条老街两旁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并与附近现代建筑的风格进一步协调。老街新开后的热闹景象,也充分说明了老街历史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老街的复兴工程,蕴含着市政协文史委员和文史专家的智慧,展现了该市政协文史工作服务现实,履行职能的新特色。
为传承文脉,启动学术活动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调查摸底,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对此,市政协在积极做好“三亲”史料征编工作的同时,另辟蹊径启动杭州地方史学术研究活动,确立了“传承历史文脉,文史研究先行”的思路。为了胜任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市政协及时将所属的于谦研究会改组为杭州文史研究会,高举“团结、民主”的大旗,以社团组织的形式,进一步壮大市政协的文史研究力量。
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被运河沿线城市的党委、政府列入议事日程后,杭州市政协第一批运河(杭州段)文献研究成果就已提前问世,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学术成果。历史早已表明,杭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得益于京杭大运河。隋代开凿大运河,使杭州与隋朝京城洛阳相连,城市地位显著提升,杭州从一个山中小县发展为后来的东南名郡。上世纪末以来,杭州对运河(杭州段)实施了沟通钱江、两岸驳墈、疏通清淤、截污处理、引水配水、绿化美化、拆违迁厂等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市政协的文史工作,一直注重收集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去年由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主编的250多万字的《杭州运河文献集成》丛书出版,从而为运河的申遗工作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区域性历史资料。目前,由孙忠焕亲自牵头,组织文史委员和文史专家撰写的《杭州运河史》已经成稿,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大运河(杭州段)的盛衰变迁,进一步揭示了大运河对杭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大运河(杭州段)的发展历程作了综合性的探索,以唤起人们对大运河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更多的呵护。
2008年1月,杭州启动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时,市政协的一项文史研究课题——“中山中路的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早已提前启动。课题组的同志通过走访老杭州、老工商业者及其后裔,赴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到众多有关中山中路历史建筑、原工商业者、业态发展演变等第一手珍贵资料,并于2009年初将调研成果《中山中路的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一书正式出版。该成果为这条老街的保护与复兴第一次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文化资料。
前不久,市政协文史委与杭州文史研究会、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民国史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举办了“民国杭州研究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上,孙忠焕在讲话中再次点明政协文史研究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鉴史资政、服务社会”。会议期间,专家学者着重剖析了民国时期杭州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曲折经历和经验教训。会议交流的论文和史料,为杭州再添“鉴史资政、服务社会”的厚重研究成果。
为城市建设当好文史顾问,为传承历史文脉启动学术研究活动,杭州市政协在文史工作与政协履职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展现了政协文史工作服务现实、履行职能的新特色。市政协文史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探索,我们感到政协可以利用位置超脱、人才密集的优势,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申遗’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实践也证明,我们通过历史文化整理研究或直接参与部分保护和‘申遗’工作,为增添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特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