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一直以来沿用的模式都是:先出货再结算。
不过,这种结算方式有时间差,容易让骗子钻空子。
所以去年,义乌经侦大队搞了一个预警系统平台(本报曾在2009年9月29日报道过)。
通过这个预警平台,昨天,警方发现了一个大骗子。
有个老板在网上发了信息,说自己与一家名为“义乌凯莉斯贸易公司”第一次合作,货物数量较大,对方下订单后,未付一分钱订金。
昨天,民警去实地考察。
公司有三个老板,王、李、叶。总部在深圳。
王总身份证上的名字是李健。
警察觉得不对劲,一查,叶总也是假的,身份证上姓谢,李总当然也是个冒牌货。
这3个人想干什么?
他们都是湖南人,1月6日到义乌,去买了假的工商营业执照,每人出资3万元,成立了“义乌凯莉斯贸易公司”,同时花2万元,请来一个巴基斯坦人,假冒大老板,到市场上采购下订单,进行合同诈骗。
这是一个怎样的平台?
前年金融危机后,市场竞争更厉害,传统经营方式的漏洞更明显了。
这个预警系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的,一旦经营户觉得有问题有疑惑,就可以上网反映。警方第一时间介入,查实后,如确实有问题的,将在网上公布,目的就是让经营户规避风险。如果情况不属实,发信息的人将受到处罚。在信息没查证前,这些信息,“外人”是看不到的,不会导致经营户名誉损失。而被公布的黑名单,任何网民都可以看到。
此外,义乌警方还有在线咨询,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
通讯员陈正明、吴方明记者杨丽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