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了,就把低保金留给那些更困难的人吧。”前不久,天凝镇洪福村的小娇(化名)来到该镇民政办,主动要求退出低保。
小娇在读小学二年级时,父母就因疾病双双离世,从此,年幼的她跟着外公、外婆生活。而当时外公、外婆也有50多岁,外公身体又不好,只能在家里养些家禽,靠外婆在当地的窑厂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困难。直到小娇上初二,他们的生活才有了转机。“当地分管民政的工作人员帮我家申请了低保金,嘉善电信局还与我结成了助学对子,初中到大学的学费都由他们资助。”小娇说,除了这些救助外,镇里和村里也对她在生活和学习上进行了帮助。她虽然从小失去了父母,但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现在小娇已完成学业,前不久在他人的推荐下,在嘉兴某校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刚开始工作工资并不高,但她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很满意。考虑到小娇家庭的特殊性,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不能再外出打工,而她也刚找到工作,该镇民政办并没有马上同意她退保。可小娇执意要求退保,她说:“我知道还有很多生活比我困难的人,希望把低保金让给更需要救助的人。”
与小娇相比,魏塘街道日晖社区居民刘阿姨退保的故事更让人感动。1991年,女儿刚满2岁,刘阿姨就被医院确诊为严重血液病,丈夫带着她到上海、杭州等地的医院治疗,但都没能治愈。当时,刘阿姨家只靠丈夫每月几百元的收入维持生活。近十年来,刘阿姨的医药费花去了20多万元,社区考虑到刘阿姨家的实际困难,在2004年时给她申请了低保,并为她的女儿联系了帮困助学单位。次年,刘阿姨的身体明显好转,便想去打工,家人为了她的身体着想,便让她去亲戚开的饭店帮忙,每月有七八百元的收入。
自己有了收入后,刘阿姨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办理退保手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日子能过得下去,就不要再去增加政府负担。社区考虑到她的工作并不稳定,而且她女儿上学也需要钱,劝她好好考虑,一旦退保再申请就困难了。然而,刘阿姨仍坚定地退保了。
去年,刘阿姨6次进医院治疗,花掉了医药费5万多元。但对于退保的事情,她依然不后悔。“我还有亲戚帮忙渡难关,所以,就把低保金让给更需要的人吧!”
据悉,去年全县退出低保人数为350户共658人,金额为6.81万元。多年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已形成的自然增长机制规范运作,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