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当别人陶醉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时,嘉兴的大学生们正焦急地奔波于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现场。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4年之后,有21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了市场,与一年前的145万相比,猛增了67万,增幅高达46.2%。此后,中国大学生人数翻番上升。2009年最新数据是611万,比10年前翻了近6倍。其中,嘉兴籍毕业生有14321人,创下嘉兴历史新高。
“僧多粥少”,大学生就业率自2001年以来一路下跌,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68%。与此相应的,先是考研热,接着是考公务员热……十年一代人,境遇迥然,耐人寻味。让我们一同追忆,几代大学生们进入2010年的代际符号。
“70后”——
大学文凭 是“敲门砖”
人物档案:穆国平,男,33岁,电力工程师
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显然幸福得多,本科文凭是就业强有力的“敲门砖”,但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说,却成了最基本的东西。
我念大学的时候,本科文凭在嘉兴还是比较吃香的。1998年至2002年,我在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念电力工程专业,那时班上共30多名学生,2002年我们毕业的时候,三分之一进了电力系统,三分之一进了华为、中兴通讯等大公司,剩下三分之一考研。
2001年下半年,我们刚升大四,就已经有单位找我们接洽工作了。那个时候我就收到2个offer,一个是湖南荆州一电力机车公司宁波分公司,另一个就是我现在就职的电力系统。那年寒假回家的时候,我就顺便到嘉兴面试,面试官只问了我两个问题:你家在哪里?你愿意服从分配吗?面试过后没多久,单位就跟我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还没毕业,我的工作已经敲定了。
2002年6月底,我大学毕业。8月,我正式上岗。
我对自己作的人生计划是: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工作上了轨道之后,我就开始为成家做准备。现在,我的儿子已经3岁了,我和老婆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为儿子作规划了。
这两年,部门新进的职员都是研究生,甚至还有博士生,学历大多在我之上,朋友经常拿这点来开玩笑:“你这老前辈,学历怎么这么低啊?”其实在我看来,学历的高低与职位的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时代在变化、前进。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显然幸福得多,本科文凭是就业强有力的“敲门砖”,但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说,却成了最基本的东西。
“80后”——
曲线就业: 找不到工作,就考!
“考研族”
人物档案:费云杰,男,25岁,通信工程在读研究生
常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现在这句话用在“大学生就业”上更形象。
2007年下半年,当周围的同学都为找工作忙得整天见不着踪影时,我却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复习考研。每次他们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学校,总是笑着说羡慕我可以这么悠闲。
归根结底,我之所以决定考研,还是为了日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这一代,往街上随便一伸手,大学生一抓一大把。记得高中时期,常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现在,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大学生就业”上更形象。
考研之前,我也跑过招聘会,但是跑了一段时间下来,我就决定放弃就业、选择考研。因为我发现在招聘会上,很多研究生在跟本科生抢饭碗。而我所学的通信行业,更是一个硬碰硬的高技术行当,我的区区学士文凭,根本无法与硕士文凭较量。
于是,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我就安安心心地复习考研。我顺利考研成功,将于2011年研究生毕业。目前,我跟着导师学做一些软件编程开发项目。
我同届的多数同学都已经工作一年多了,有些是白领或者公务员,月收入颇丰,也有人过得比较落魄。而我每个月只有600元至800元的项目开发补贴,收入自然是不能与他们相比。但是我相信,等到2011年我毕业的时候,肯定比本科生找工作要轻松得多。
至于到时候,博士生会不会跟我们硕士生抢饭碗,我认为,博士生短期内还不大可能沦落到跑招聘会的地步。
“考碗族”
人物档案:朱智勋(化名),男,25岁,公务员
除了脑力上的劳动,心理更承受着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家人面前,会觉得很愧疚。
我大学是在杭州上的,学的是工程管理。2008年上半年,杭州四处是东奔西走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我几乎天天在网上投简历,几乎每个星期要跑几次省人力资源市场和杭州市人才市场,自己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要跑,其他学校、企业组织的招聘会我也不放过。其间,也得到很多回复,但是最后都没有成功——或者面试落选,或者单位不太好。还有一次终于进到一家大公司见习,可专业不对口,1个月后我放弃了。
在杭州摸爬滚打了3个多月,我有点消极。2008年9月中旬,我在亲友的介绍下回到嘉兴,在一机关单位做了一名合同工。当时,单位里除了我之外,其他的人都有编制,坦白说,我就是一名“临时工”。既然是“临时工”,在工资、福利等方面,我与在编人员自然是不能比的。
正是那巨大的差距,令我萌生了做“考碗族”的想法,即考公务员。“考碗族”是大学生们用来形容准备考公务员的人: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是“铁饭碗”。
我和家人商量了很久,最后选择考一个“铁饭碗”——桐乡市一个竞争力相对比较小的某镇的一个职位。复习至考试前的那段时间,是我最压抑的时候:每天白天上班,中午休息时抓紧时间做练习题,晚上回家反复钻研资料。除了脑力上的劳动,心理更承受着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家人面前,会觉得很愧疚。
2009年4月,考试成绩出来,我笔试第二,面试第一,如愿考取公务员。得到喜讯的时候,我感觉走起路来特别轻快。
回想起来,我感触颇多。一时间找不到好工作的大学生也不要气馁,大家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关键还在于自己。
“90后”——
“10年代”的就业焦点
从2008年、2009年开始,“90后”逐渐步入大学校园。如今,就业焦点已经逐渐转向新一代——“90后”。
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的“90后”。在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大一新生从入学起便开始关注企业宣讲会,自己建立创业协会、组织举办创业大赛等。去年12月底,在嘉兴学院学生创业协会举办的创业大赛上,新老大学生们为创业展开了奇思妙想:校园化的数码产品店、以经营二手书籍为主的“校园书斋交易网”……看来,他们已经在筹划自己的就业路径。
记者点评:
是自救还是等待救援?
高中时期,有这样一小片段令记者记忆深刻。考前的自习课,看到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复习,一名好动的同学却始终静不下心来看书,一时间竟焦躁起来:“怎么办?我肯定考不出来了……”老师听见他的自言自语,便反问:“既然知道考不出来,为什么还要把时间浪费在废话上?为什么不现在就赶紧复习呢?”
是的,明明知道坏的结果,为什么不提前努力呢?就算不能将好变坏,至少也能将坏减少吧。
同样,现在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了,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大学生们应该更清楚目前就业的状况,就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然是失足落桥的概率更大。那么,站在桥头的你,是等待救援还是自救呢?
十年,中国大学生走了个轮回:大学生就业由不是问题变成了问题;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毕业即失业的“蚁众”。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十年间的发展战略也从“GDP优先”转为了“就业优先”。然而,政府政策更多是方向性的。通过政策制造出来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救援是有的,能不能熬到救援来到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与其被动等待救援,不如积极自救——就算不能毕业立即实现就业,也要为将来就业添加一分可能。
纵观十年,无论是“敲门砖”,还是“考研族”、“考碗族”,都是大学生对当代环境作出的一种“自救”反应,这其中的积极成分值得肯定。
十年前的那个意在拉动消费的精英教育改革的“扩招”,却将大学生们拉进了一个“大众化就业”,做保姆、做推销、摆地摊、开网店……五花八门的与“天之骄子”挂不上钩的职业,都成了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新选择。
如果说“考研族”、“考碗族”是拿到了一块“免死金牌”,那么,这些“大众族”自己又搭建了一座就业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