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市区通往乌镇的老盐湖公路上,有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1月27日上午,记者在该消纳场看到,用围墙圈起来的偌大场地内堆满了各类建筑装潢垃圾,门口还不时有满载的车辆驶入,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进出车辆进行登记,并引导车辆合理堆放建筑垃圾。
“每天这里都会有大大小小三四十辆装满建筑装潢垃圾的车辆来倾倒,收集的垃圾在5吨至10吨,由于市区大部分工地或小区装修工都知道这里有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因此都能比较自觉地把垃圾运到这里来倒,现在市区乱倒建筑垃圾的现象比以前明显减少了。”市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曹剑峰告诉记者。据了解,除这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外,在经济开发区还有一个类似规模的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另外,我市又在梧桐街道和振东新区规划了两个临时消纳场。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各类建筑工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伴随而来的建筑垃圾产生量也与日俱增;加上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建筑垃圾乱堆放、随意倾倒污染环境现象严重。建筑工地环境卫生与其产生的建筑垃圾管理已经成为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难题。为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让这些建筑装潢垃圾有一个固定的“家”,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了对建筑工地和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前,市区道路上若是有装满废土的渣土车驶过后,道路上便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垃圾带”,严重影响市容环境不说,还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就很少见到了,这该归功于我市出台的开工工地“三要素”要求。“施工工地四周设置高度不低于2米的围墙、施工工地出入口主干道等地面均要硬化处理、施工工地出入口处必须在工地开工挖土、打桩前设置车辆冲洗设备……”据了解,2009年我市开工115处建筑工地全部达到“三要素”工地的要求,从源头上规范了对建筑垃圾和净车出场的管理。
在“三要素”工地的基础上,我市还成立了市“绿色工地”指导小组,对建筑工地内部规范化管理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与标准,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能力。同时,从2008年10月起,市城管执法局正式实施了建筑垃圾审批核准工作,凡市区范围内产生渣土、弃料等建筑垃圾的各类工程,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向市城管执法局提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申请,经核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已在建的工程必须按规定及时补办相关手续。自2008年10月以来,市城管执法局共依法办理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事项3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