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2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来自3个地方的3名协警,却盯上了同一块“蛋糕”,转眼变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组成了一个非法获取车辆车主信息、进而转手变卖的利益链。
昨天,温州苍南检察院以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批捕了这3名男子。
车主信息竟成了生财之道
毛某今年33岁,原本是浙江某地派出所一名协警。2009年3月,一名姓陈的年轻男子(另案处理)找到了他。
陈某自称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需要一些车主信息搞营销,想托毛某帮忙弄点“资料”。当然,这个忙不会白帮,都是有报酬的。
毛某起先犹豫了,他知道这样做风险是很大的。不过,陈某开出了诱人的条件,他会以每条信息0.1元左右价格“收购”。
毛某心动了,觉得这确实是一条“生财之道”。他开始从陈某那里学习如何查询和下载车辆车主信息。
从那时开始,每当同事下班了,毛某经常独自“加班”,财源滚滚而来。
然而,2009年8月,毛某突然辞去了协警工作。他是害怕事情败露,选择了趁早离开。
不过,截至此时,毛某已非法获取140多万条车辆车主信息。除了出售给陈某,他还发展了别的买家,“生意”已经做开了。
怕事情败露转而发展下家
辞职后,毛某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扮演起掮客的角色。
毛某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四川省某地交警大队协警郑某(男,24岁),同样利诱对方非法获取车辆车主信息。他从郑某那里花钱买来车辆车主信息,再转手加价卖给陈某等人。
本来,保存车辆车主信息的内部网络,协警是无法登录查询的。不过,有些单位之前为了方便工作,留有一些公用登录名,而毛某和郑某正是利用了这个“漏洞”,才能长期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不过,去年11月,查询管理更加严格了,郑某也搞不到这些信息了。
去年12月,郑某如法炮制,也是通过网络搜寻,找了浙江某地交警大队协警苏某(男,28岁)。
苏某原本也登录不了内部网,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偷了别人的登录工具。就这样,他成了获取信息源的人。
苏某把这些信息卖给郑某,郑某再转手给毛某。一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利益链,就此形成了。
频繁查询下载信息终露馅
今年1月9日,公安机关发现浙江境内一台联网电脑,频繁查询和下载车辆车主信息。
这个异常情况引起注意后,调查随之展开。苏某害怕了,主动投案并交代了案件事实。顺藤摸瓜,公安机关很快抓获了毛某、郑某等人。
事后统计,截至被查时,毛某凭此获利13.6万多元,郑某获利22.2万多元,苏某则是3.5万多元。
检察机关介绍,毛某等3人非法获取并出售车辆车主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已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故对其批准逮捕。
这些信息可能和诈骗有关
检察机关介绍,从目前了解情况看,毛某等人并不是最终使用这些信息的人。他们的上家陈某,也只是把这些信息转手赚差价。
这种倒卖多有暴利?记者上网搜索“车主信息买卖”,发现相关信息有22万多条,其中不乏“专业提供车主信息”这样的字眼。
类似信息售价不一,有“8万条信息1800元”,也有“一万元就能买70万条”的。考虑到这些信息可以重复出售,售卖者获利程度可想而知。
检察机关介绍,一些迹象表明,这些信息之所以抢手,可能和最近较多发的“汽车退税”诈骗有关。
所谓“汽车退税”诈骗,就是骗子谎称车管所或税务等部门工作人员,借口返还车辆购置税等,对车主实施诈骗。其获取车主信任的重要手段,就是报出车主的姓名、车牌号、家庭住址甚至发动机号等详细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仅去年11月19日至21日,温州苍南县龙港、灵溪、金乡等地,就接连发生了11起“汽车退税”诈骗案,涉案金额达22万多元。记者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