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有根老人生前收到捐献眼角膜的荣誉证书时的留影。 本报记者 董旭明 翻拍
浙江在线02月18日讯昨天是大年初四,家家户户都还沉浸在新春的喜气中,而在杭州绿城医院ICU病房,一位81岁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上个月19日,他刚刚在遗体捐献协议上亲笔签下自己的名字,昨天,到了履行承诺的日子了。
“老李、老李,你走好啊……”当老人的遗体被抬上车的那一刻,老伴吴玉光再也无法克制住自己的哭声,浙大医学院工作人员颁发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被她紧紧搂在怀里。今年,已是他们携手人生的第50个年头。
去世的老人名叫李有根,从亲属因为悲伤而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如何做出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决定,以及他曲折的人生经历。
老人的老家在杭州南星桥一带,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他七八岁时就到了金华做长工。解放后,李有根加入了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战场上的李有根是一名通讯兵,负责架设通讯线路。在一次战役中,电话线被敌人密集的炮火炸断了,指挥部的命令无法向下传达,李有根冒着炮火找到了电线断的地方,因为线不够长,他用两只手拉起了电线,用身体充当导线接通了电话。在小女儿李学琳的记忆里,家里有很多父亲的军功章、奖状,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和平年代,李有根转业回到了杭州灯泡厂。两个女儿先后去了国外,晚年生活幸福而富足。
但是李有根老人总是念叨着自己这辈子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半年前萌生了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想法。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义务劝捐员朱强荣的联系方式,拨通了他的电话。老伴一开始并不太同意,但李有根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很坚决的,我后来也就同意了。”做通了老伴的工作,李有根又让老伴去做两个女儿的工作。上个月19日,老人在角膜捐赠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今年元旦后,老人健康状况恶化,因为肺部感染两进ICU,昨天上午11点多,告别了人世。
在老人的遗体被浙大医学院的工作人员拉走前,朱强荣和老人的家属一起对老人三鞠躬,算是简单的告别。“真是又悲伤,又感动。”朱强荣有些感慨。
昨天下午,宁波江东眼科医院的两名医生赶到浙大医学院,摘取了老人的眼角膜。“至少有两位病人能够重见光明了,老人泉下有知应该宽慰了。”朱强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