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9日讯翻越5座山头,穿过29道山弯,三门县沙柳镇一个叫金板山的小村庄,就躲在这大山深处。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
新春佳节,沙柳镇上的“草台班子”像鸟雀一样穿行在乡间——因为他们知道,劳作了一整年的山乡农民多么盼望在新春看上大戏。瞧!村口,那古色古香、挂满红灯笼的老祠堂内,正上演着村民们自编自演的《五女拜寿》。
有200余户人家的金板山村,几乎人人都会吹拉弹唱。过去,村里有七八个业余剧团,比较零散,这些年村里组合成3个阵容整齐的民间职业越剧团,仅演员就有近百号,还有数十人在周边地区的剧团演戏。“可惜你来晚了,大过年的,他们早就出门唱戏去了。”见记者来访,村头喝茶看戏的老人们笑着说。
大山深处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爱唱戏?沙柳镇副镇长张邦豪说,过去,村里人靠种席草养家糊口,日子穷得叮当响,平日里村民们闲来无事,就吹拉弹唱哼几句。久而久之,出现了“二胡一响,喉咙痒痒”的景象。不搭台、不化妆,逢年过节,婚嫁寿庆,“一人唱戏众人和,山村一片乐呵呵”。金板山人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戏起名叫“爬山戏”。
何不将“爬山戏”变戏为宝,出门赚钱呢?金板山人举家外出,肩挑戏箱,辗转象山、宁海、玉环、温岭等地的农村演出,灿烂了农家的脸庞。
周衍辉的俏媳妇杨英,就在沙柳镇上有名的三门小百花越剧团唱了28年戏。怀抱着小女儿乐逸,正在侧幕条边候场的当家花旦杨英,说起唱戏眼中就闪着幸福的泪光。正月里,记者跟着杨英四处“流浪”,踩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品尝乡间草台上那一颦一笑背后的酸甜苦辣。
年三十凌晨一时,宁海县强蛟镇上蒲村堆起了大戏箱。“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要在这个村连演5天大戏,一天两场。”团长杨相如说,然后又要带着所有的道具和设备,翻山越岭到另外的村庄演出。
在来上蒲村之前,剧团已在三门的太尉庙驻演5天了。“那个热闹呀,每天至少有4000多人看戏。”寒假跟团实习的大学生杨承琛指着台上的毕派小生叶富仙说。叶富仙是团里的台柱子,每到一地都会有许多农民戏迷赶场子追过来。
如是这般,一年四季,他们在乡间行走着、快乐着。随团烧饭的张国芬记得,剧团成立28年间,演员们从没在家吃过一顿年夜饭;张派老生王燕萍记得,在温岭松门镇米瓦槽村,山下是大海,上山不通车,他们把几十只戏箱背上山;电工叶明光记得,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在茅草屋打地铺。美工刘丁茂说:“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吃什么苦都值得。”
“漂泊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因为我们心中欢喜。”小花脸娄绿君靠勤奋努力,不仅还清了10多万元债务,年前还在沙柳镇上买了四层的新楼房。
还记得鲁迅笔下那个美丽的场景吗?“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乍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今夜,唱完《双凤还巢》,他们又要拆装戏箱,连夜赶往三门的黄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