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6日讯成千上万只打火机在大火中燃爆,浓烟遮天蔽日,一幢六层楼的厂房被烧掉了一大半。1月11日,发生在慈溪海路火机厂的这起大火,让不少人记忆犹新(本报《宁波城事》1月12日4版曾做报道)。
|
实验图片:上面的筐碰到下面筐中打火机的按钮,打火机就点火了。黄锡挺 摄 |
为查找原因,慈溪消防大队前天进行了一场火灾模拟实验,最终认定:“1·11”海路火机厂起火原因,是装打火机的塑料筐堆放不规范。
慈溪有上百家打火机企业,素有“中国打火机之都”的称号。因为这起火灾,慈溪市已专门出台了打火机企业消防安全检查标准。
火灾模拟实验,确定起火原因
1月11日大火过后,慈溪消防大队勘查取证,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因素。
“1.11”海路火机厂是在2楼成品车间最先着火的,这里堆满了装满打火机的塑料筐。每一筐打火机重达数十斤,工人们在搬运时会比较吃力,连续搬运一两个小时后,工人体力不支,在堆放打火机筐时,可能会重重一放。
调查后,消防人员怀疑是装满打火机的塑料筐堆放不规范引发火灾。
对此,慈溪消防大队做了个模拟实验:
第一步,消防队员从海路火机厂找来五个装打火机的塑料筐,按照生产时的要求,将每个筐内都装满打火机;
第二步,按照海路火机厂的堆放方式,将塑料筐分上下两层堆放;
第三步,两名消防队员搬着装满打火机的塑料筐,反复不停地搬离、堆放。
两个多小时后,一名消防队员重重地放下塑料筐时,没有对齐放稳——上面的塑料筐错位落在下面塑料筐内的打火机上,触碰到了打火机的按钮,一只打火机点着火,瞬间引燃塑料筐,筐内的打火机随即被引爆,火势很快难以控制。
据此,慈溪消防大队断定:装打火机的塑料筐堆放方式不规范,是造成“1·11”海路火机厂火灾的主要原因。
打火机企业消防安全检查标准出台
火灾发生后,慈溪消防大队联合多个部门研讨,这两天出台了“打火机企业消防安全的检查标准”。这个标准还参考了之前的《打火机生产安全规程》。
目前国内打火机行业唯一的一个安全生产评价法规标准,就是《打火机生产安全规程》,但这个规程规定得还不够详细。慈溪出台的“打火机企业消防安全检查标准”规定得更具体。
比如防火间距,厂房和厂房之间的间距为12米;厂房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单层厂房为30米,多层厂房为25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