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5日电 今年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很大压力。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坦言,解决大学生就业,谨防雷声大、雨点小。
王建华:
好政策要落实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坦言,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现在关键是把这些政策和措施做实、做细、做深。
王建华说,政策让人心动,但是只有落地才能发挥作用。而让就业政策不折不扣落地生根,就是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仅仅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是远远不够的,通过配套措施,从让大学生去,转变为大学生愿意去,去了有事干,并能干成事,让大学生感觉去基层有奔头,这是有关部门亟待做的事。
徐秋芳:
专业设置需要企业参与
“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应该看到高校‘进口’与‘出口’两张皮现象日益严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教授徐秋芳直言不讳,时代在发展,可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企业参与,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却又是市场选择,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企业又难以从中选拔所需的实用人才。
卢亦愚:
给予更有效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领域,那就是大学生缺乏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全国人大代表、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亦愚称。
经过调研,卢亦愚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尚未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使得不少学生临近毕业仍然在判断形势、分析政策,在求职技巧、就业心态等方面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而且,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性介绍与就业政策的少量诠释,指导的方式方法也比较简单。
卢亦愚提出,在全省各级政府人力资源部门选派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到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挂职,推进学校原有的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安排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导或者业务骨干,分批到人才市场、职介中心等相关单位培训学习,提高实际能力与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