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5日讯昨日,义乌市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贤文告诉记者,几天前他接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电话。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位省发改委官员来电咨询3200千瓦大功率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机组的相关情况。他还告诉赵贤文:有很多人大代表在谈及环保问题时,提到了这个前景广阔的项目。
70岁的赵贤文接完电话后心情难以平静。如今,这个项目已研制成功,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回想当初,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质疑和阻力。
转型故事:
质疑声中前行
2005年,义乌市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主打产品还是柴油发电机。当时,社会各界关于节能环保的呼声已十分强烈。赵贤文开始意识到,无论是从节能减排,还是从企业前途角度考虑,他们厂都应该尽早实现转型,生产出“不吃油的发电机”。
2007年,赵贤文和该厂总工程师季晓初前往洛阳参加一个煤炭经济会议。会上,他们了解到国家对煤层气产业发展已非常重视,而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将逐步受到控制。
会后,赵贤文和季晓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主题是:“我们厂究竟该往何处去?”这时,季晓初向赵贤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老赵,你有没有胆量开发3200千瓦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
从事发电设备行业多年,赵贤文心里十分明白,当时国内的煤层气发电组功率水平仅在500千瓦,3200千瓦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相信,这个和他共事多年的总工程师能够提出这样的想法,就表明他对此充满信心。于是,赵贤文利落地回答:“有!”
就这样,一个此前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迈出了坚定的转型升级步伐。
在这两年里,季晓初在研发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而赵贤文也遭到银行、同行、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质疑。去年,这个项目的研制已接近尾声,引来中科院的几位研究员考察。赵贤文拿出一张项目彩照给研究员们看。这些来自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的研究员最初并不相信该厂可以完成这样一个项目。一位李姓研究员甚至说:老赵,你怎么拿项目“效果图”来糊弄我们,你们这样规模的民企,研发此类项目,在资源和技术上都可能遇到很大瓶颈。
“他们不信任我们,而我们尤其是季总工程师,却用一个个不眠之夜,换来了成功。”赵贤文动情地说。2009年11月初,他正式接到一份来自国家内燃机发电机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盖有相关认可标志的报告。是的,一切在预料之中———他们的这个项目成功了,而他们厂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转型成果:
25亿元的预期销售额
3200千瓦大功率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机组的研制成功,很快引来国内诸多专业媒体的关注。媒体评论:“这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大功率内燃发电机组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大功率燃气发电机的能力已接近国际水平”;“该燃气发电机组主要采用了等比例混合气体调节、高能量点火、优化燃烧等核心技术,是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功率强化程度最高的燃气内燃发电机组产品”。
而这个项目的成功,同样也意味着,义乌市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可同时生产3000千瓦中浓度煤层气发电机组、沼气发电机组、2800千瓦秸秆气发电机组及低浓度瓦斯气发电机组等新型环保产品。
接下来,便是纷至沓来的意向订单。采访当天,赵贤文和公司总经理金声电话不断。一些来自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外商均表示将在近期造访,考察上述项目。
而赵贤文也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愿景:“依托这个主打产品,我们厂今年的销售总额预计可达5亿元,三年后将达到25亿元。”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不可能,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瓦斯发电装机规模将达150万千瓦,“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转型体会:
远见、信心、隐忍
在全球能源紧缺,社会各界节能减排呼声日渐强烈的当下,该厂把握了转型的方向,并努力将梦想化作现实。该厂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真正理解转型升级,需要建立在社会责任感、远见和政策敏感基础上;而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还得依靠一颗信念坚定的心和一种逆境前行的隐忍心态。 (浙中新报 记者 陶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