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17日讯 学习实践活动有时限,科学发展永无止境。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坚持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核心和重点,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符合浙江特色、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科学理论深入人心
为期一年多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科学发展”这个词语已经深深刻在党员群众心中——
在农村,“说创业,张传荣;凭打拼,上规模。称模范,张乃华;七旬翁,奉献多……”学习实践活动中,龙泉各民间歌唱团自发演出时多了一个新节目——以该市典型人物为蓝本编写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科学发展“三字经”,使万余名党员群众深受教育;
在企业,温州市向非公企业党员、职工征集科学发展观群众语言2673条、典型事例326个,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常见问题115个,选编成一本科学发展观小册子,受到党员、企业主和职工的普遍欢迎;
在机关,“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就兴起学科学发展观热潮,通过宣讲报告会、读书会、座谈会、网络讨论、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
学习实践活动中,全省上下积极建立健全各种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把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学习形式用制度巩固下来。我省还专门梳理收集近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事例,编印《科学发展在身边》和《科学发展路上的领头人》教材,印发给党员干部学习。全省共总结提炼出3295个区域科学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帮助党员干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省委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兴学习之风,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并要求领导干部定期到基层走访、调研。各地也出台相应制度,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制度化,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观念、增长才干。
在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省委常委上网与群众零距离对话,是我省学习实践活动的一大特色。在省领导带动下,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网上互动交流和民主恳谈”汇聚网民意见建议。据统计,全省共有239名市、县(市、区)委常委参加网上互动交流,参与网民1328.18万人次,征求意见建议54569条次。
为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省委制定出台《关于开展领导干部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工作的意见》,要求省直机关领导干部每月举办一场领导干部网络互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网络成为领导干部、政府部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和汇聚民智的主要渠道之一。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我省各地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杭州市围绕环境立市、打造最宜居城市,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网上恳谈互动交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思路,为转危为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制度转型升级
2009年,无疑是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浙江在困境中科学发展书写奇迹的一年。
用一系列创新制度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省相继出台有关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指导意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先后出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体制机制政策文件;按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出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
环顾钱江两岸,转型升级的嘹亮号角在吹响:
各地开始有选择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工业,这些曾经的“短腿”正在转型升级中慢慢变长;
除增量调整外,改变工业“低、小、散”布局的存量调整也是一大亮点。我省在抓好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同时,确定并重点扶持145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为特点的浙江,开始加快培育“经济航空母舰”……
危机,是危也是机。对浙江经济来说,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犹如凤凰涅槃。
岁末年初,省委又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是浙江经济强身健体的关键,要加快构筑一批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大平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环顾钱江两岸,一幅打造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蓝图呼之欲出:建设海洋经济带正从梦想走向现实,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将为浙江经济开拓新空间,挖掘新能量;不久前,以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为核心的青山湖科技城奠基,成为全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杭州大江东新城、宁波大桥新区、三门湾和乐清湾产业平台建设也如火如荼……
惠民成果温暖人心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全省上下努力保增长的同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保民生首先要保收入,保收入的当务之急就是保企业。浙江220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90%的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也占农民收入七成以上。各地仅通过“五减四免”等政策就减免各类收费超过100亿元,使大批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顽强生存下来。200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第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第25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
嘉兴不断给企业送去“减负套餐”,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去年,全市除建立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外,还出台规范中介机构涉企服务和收费的制度10个、规范社团组织涉企服务和收费的制度18个、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制度73个。
春节前,家住泰顺县罗阳镇毛竹下村的叶宇华老人和全省其他590万老人一样,领到60元基础养老金。老叶今年刚满60周岁,靠务农为生,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想不到政策这么好,我没交一分钱也能享受到养老金。”老叶笑逐颜开地说。
营造一张越来越密的社会保障救助网,为老百姓解决后顾之忧,才是民生之福。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省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救助的力度和水平。
各地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机制,省委、省政府每年围绕民生工作重点领域,确定办好十个方面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事,规定各级财政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从4月1日起,我省还将调整最低月工资标准,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将达1100元,处于全国前列。
一项项惠民政策送到基层,一件件惠民实事办到企业门口,我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实实在在的好政策温暖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