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2010年1月底,杭州市公交集团对外宣布,春节后将在部分试点公交线路上提倡“无饮食车厢”。3月1日,38、16、4、106、555路和807路共6条线路,开始试点“无饮食车厢”活动。
一时间,市民议论纷纷,有人支持、有人怀疑,还有人抱着观望的态度,时报上月27日曾予以报道。
“公交禁食令”并不是强制性的,试点线路的公交车厢贴上了标语宣传,具体实施以司机劝导为主:用报站器提醒乘客不要在车厢内饮食。
为了帮助乘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6条试点线路的车厢全部撤掉了垃圾桶。
“再这样下去我可要光荣‘下岗’了!”公交车保洁员梁师傅开玩笑说。
昨天下午2点,一辆38路车开进公交朝晖五区站,保洁员梁师傅和往常一样上车打扫,但车上除了四五张纸巾,没什么垃圾。
梁师傅在这个岗位干了快10年了,在本月之前,他几乎是车站里最忙的人。尤其是早高峰,往往能清扫出一堆五花八门的垃圾,38路、807路都是梁师傅的重点“光顾对象”,但是,这两路车本月起成为“无饮食车厢”试点。
“车厢禁食令”试行半个月以来,效果如何呢?记者昨天再次上车探访,在不同时间段分线路进行调查。
>>记者调查
时间:昨天上午 线路:38路807路555路
乘客经提醒不在车上吃东西
8点左右,记者从公交朝晖五区站上车,发现车厢里没有一个人吃东西。
“这个月来我没有看到过有人在车厢里吃东西!”60岁的章女士说,“38路、8路、102路都是我常坐的线路,现在都没看到过有人吃东西,如果有人吃,我会上前提醒。”
说话间,上来一名女孩,她虽然手上拿着蛋糕和豆奶,但只是用手拿着。“车上不能吃东西,我拿到单位门口去吃。”这名姓张的80后如是说。
“我是吃好了早饭才出发的,以前都在车上吃,现在不行了。”在井亭桥车站附近上班的丁小姐说,“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拿着包子上车,司机就提醒我,之后我就没有再吃过。”
车上抱小孩又吃东西恐遭意外
807路公交车上,抱着5岁小孙子的张女士说: “以前坐807路车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车上吃东西,我自己有时候为了逗孙子,也会在车上给他吃些小零食。”
“车厢禁食令”开始后,张女士的想法改变了:“在车厢里吃东西不卫生、影响环境,而且万一遇到刹车什么的,小孩子很容易出意外!”
把剩余早餐装袋下车前没再吃
555路公交车是在和睦新村和城站火车站之间来回跑,乘客以上班族、赶火车为主。
昨天上午10点,乘客赵女士在车厢后面吃肉包。
“不敢吃了!”80后曹小姐苦笑着说,“3月初,我在骆家庄坐25路车上班,手里拎着烧饼和油条,一个大姐冷冷地说‘不知道杭州现在车厢里不能吃东西了吗?真不文明’,说得我当时两颊发红,赶紧把东西放好。”
也发现有人吃的。
“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才偷偷吃点饼干,下车再把垃圾带下车。”80后白领徐小姐悄悄说,“大家都不吃,但是又饿,没办法!”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赵女士说自己出差来杭州,对“车厢禁食令”并不知情,“早上急着赶火车回上海,没顾得上吃早饭,刚才也没留意听车上的语音提示和司机的提醒,难怪其他乘客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
随后,赵女士把剩下的早餐装进一个塑料袋,下车前没有再吃。
乘客都听劝公交司机也很感动
“车厢禁食令”试行,公交司机最有发言权。
38路车司机信师傅说:“3月1日之前,公司就开始做宣传,我们线路的几个驾驶员很担心,主要是怕一些乘客不听劝,人家一定要吃早饭,我们规劝会有用吗?开始试行后,前一周还是有许多乘客会把早餐带上车,车上垃圾也比较多。我看到有乘客上车吃东西,就多按几次语音提醒,大部分的人都把早餐放好,下车再吃,这个让我很感动。”
语音提醒很管用!
信师傅说,他们是跑一圈扫一次车厢,试行第一周,垃圾是一个垃圾桶都装不下,到后来的半垃圾桶,一个星期后几乎没有垃圾了,只是偶尔出现一两张餐巾纸。“车厢变整洁了,开车也很舒心!”
38路车杨师傅说:“最感动的是,看到一些乘客在站台狼吞虎咽吃一点早餐再上车,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16路司机张素云说:“试行前,我有两个担心,一是我们自己吃饭怎么办?高峰期太忙,司机自己顾不上吃饭很正常,所以也会在车上随便吃个盒饭对付;二是遇到吃东西的乘客不听劝怎么办?”
“车厢禁食令”开始后,这两个问号迅速消失:一方面,公交公司就要求司机们也不能在车上吃东西,为乘客做好榜样,所以司机们都是吃完了再开车;另一方面,驾驶员不是孤军作战!好多乘客也加入到“劝告团”中来,共同维护车厢整洁,风气越来越好。
900路车司机李师傅说:“虽然900路不是试点路线,但也是‘禁食令’的受益者,半个月来我发现自己车上的垃圾少了一大半!什么时候也能在900路推行‘无饮食车厢’啊?”
>>公交公司
推广时机还未成熟
“我们在6条公交线路上试点推行‘无饮食车厢’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全面推广。”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的崔晓丹说,“但现在才半个月,不是很成熟,要再看看试点线路的情况。”
崔晓丹说,公交方面会进一步倡导“无饮食车厢”,同时进行市民认可度的调查,时机成熟时再确定要不要在全市推广。
>>专家说法
从众心理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
为什么短短半个月,乘客能将自己的习惯改变?很多市民觉得不可思议。
“这很正常。”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说,公交车厢是公共场所,由一个临时性群体组成,空间是封闭的,里面没有单独的小团体,所以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群体管理者的要求。
“简单地说,如果个体没有遵守管理者要求的话,这个个体就会感觉到很有压力。”他说,“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效果。”
但徐方忠也表示,现在大家都不吃东西还只是短暂的,相关部门要继续监督管理:一旦不管理,驾驶员不对乘客的吃东西行为进行规劝,那么这个要求就会失效,大家在车厢里吃东西的习惯又会恢复了。
“如果一次失效,第二次想再实施就需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比如增加惩罚措施。”徐方忠说。
>>立即评
“车厢禁食令”的公共实验样本
这是一个充满实验感的“车厢”,“禁食”半月有余,公交公司与社会公众、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心理,跌宕起伏。
从开始试行的忐忑、一周试验的不顺畅,到两周后的逐步改观,双方当事人都有了一定的磨合,在复杂多变的心态中趋向同一价值。
这是杭州的又一起公共事件改革实验,比月亮还有星光。
因为习惯是最难改的。
因为所谓的禁食,并无法规支撑。完全靠的是组织方的劝导和乘客的自觉。
此前,国内也有不少城市开展过类似的车厢文明行动,大都无疾而终。
除了推诿乘客素质问题之外,组织方的信心和技巧,是能否达成目标的最终因果。
世上本无路,坚持走下去就有了。
禁烟、斑马线前让行等公共事件,哪一个不是“历尽百战”才有成果。
在杭州,文明是必须的。但需要用文明的手段。
好在吴越文化的传承催生了这个世界天堂,只要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杭州则无往而不胜。 (时报记者 艾琴 实习记者 蒋岳峻 钱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