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一代宗师非偶然 ——记台州籍中科院院士陈洪渊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不久前,在德国埃尔兰根大学会议室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济济一堂,精英荟萃。第五届库尔特施瓦贝研讨会正在这里隆重召开。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中国学者,在主席台上作学术报告。报告一结束,会场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不仅仅为这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更为这位虽年逾古稀,但仍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学者。他就是著名的台州籍化学家陈洪渊院士。

  风华少年崭露头角

  三门海游镇上枫坑村是个美丽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溪,青山绿水,古风蔚然。自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上枫坑始祖陈氏迁住这里以来,这小山村灵秀钟毓,瑞气祥和。1937年12月,陈洪渊就出生在这里。

  陈洪渊的家祖虽为乡里翘楚,但亦曾经历颠离厄难,至其祖父这一代,家境开始好转。其父陈正海在大学读书期间,受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辍学回乡,与兄弟陈正堂筹办村里第一个现代小学——枫溪小学。七八岁时的陈洪渊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在枫溪小学接受启蒙教育。背诗书、描格贴,到村前大溪里戏水,陈洪渊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1947年上半年,陈洪渊的几个兄妹先后离家,到邻近的葛岙小学上学,晚上住在亲戚家以便照顾。但是,少年的陈洪渊却执意要到离家几十里远的三门县立海游小学住校学习。他母亲有点不放心,他却对父亲说:“男儿志兮天下事,安恋篱笆兮学夜郎?”父亲笑许了。

  海游小学是当时三门县最好的小学,前清翰林章梫(1861—1949)创办。他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在这里,陈洪渊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陈洪渊从小才智过人。一次,他在村里陈氏祠堂前经过,见许多耆宿议论清明祭祖撰联的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上前搭话。有个老人见了,想逗他一下,于是出联考他:“小子何因胡闹群英会?”陈洪渊马上对道:“大人孰为安设鸿门宴。”一时,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想不到这小孩还如此机灵,于是将其推为座上宾,共商撰联大事。楹联最后由他执笔题写,才气惊绝四座,一时乡邻争交口称誉。那时,陈洪渊只有12岁。

  催生化学荣国梦想

  1950年秋,陈洪渊进入三门县立初级中学学习。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恩师——沈慎文。沈慎文教化学,又是陈洪渊的班主任。沈慎文慧眼识珠,让他担任化学课代表,并经常向他介绍一些化学历史掌故。

  一次,陈洪渊偶然问沈老师,为什么教科书上的许多化学公式总是以外国人名字命名,而没有中国人的名字。沈老师沉思良久,说:“的确,国外近代化学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的近代也有出过著名的化学家,比如学制革出身的侯德榜曾自行设计出侯氏制碱法,惊动当时整个化学界。”

  自此,化学荣国之梦在陈洪渊的心中悄然而生。

  1953年,他考入当时的省立中学——台州中学。在那里,陈洪渊又以其不俗的表现崭露头角。他每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年年三好学生,同时又被同学推荐为学生会秘书长,并多次被评为学生会优秀干部。

  台州中学三年,匆匆而过。在高考志愿选择时,一向偏爱化学的陈洪渊竟一反常态,填报核物理专业。许多人很难理解。

  后来,陈洪渊谈起往事时,才说出初衷,是因为当时国际时局较紧张,国家急需核武器研究人才,尽管他偏爱化学,但更希望能成为国家最急需的人才。如果陈洪渊没有特别优秀的化学成绩,或许这一志愿就决定了他一生与化学工作擦肩而过。

  而命运往往在关键时刻善解人意。正因为陈洪渊在高考中化学的成绩特别好,离满分仅差2分,当时,南京大学把他从物理系调到化学系,学习放射化学专业。

  他的研究成果被引进美国教科书

  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六朝古都南京,积淀着厚实的文化底蕴。1956年,19岁的陈洪渊跨进了大师辈出、人才渊薮的南京大学。他恍若一叶扁舟始出港湾般的豁然开朗,又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般的轻松自如。

  正如明朝东林党人所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陈洪渊秉承了中国传统士子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志。他没有“独上小楼成一统”地研究学问,却以一腔热血,积极地投入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并以厚载的亲和力和天生的感召力,赢得了同学的信赖和推崇。从班团支书到被选为班联会主席,这为他日后率领南大化学院师生团队精诚合作、共创辉煌,培养了良好的领导素质。

  虽然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学校的社团工作和政治学习等特别忙碌,陈洪渊却能准确而理智地定位自己。他深知,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此,他争分夺秒。

  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陈洪渊还对力学、无线电、数学等相关学科,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为他以后在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陈洪渊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高鸿教授的提挈下,他始终不渝地从事着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间,中国的学术进入低谷,他仍然坚信雪莱的《西风颂》那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他乐观开朗的个性,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刻,仍然持之以恒、专心不辍地从事他的学术研究,并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8年恢复职称后,陈洪渊即被评为讲师。1981年10月至1984年1月,他被选派到西德美茵兹Mainz大学留学,回国后1985年10月被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次年,被确定为博士副导师。

  在这期间,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影响了他,那就是笛卡尔。在大学时代,笛卡尔的方法论为陈洪渊以后的科学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怀疑一切;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困难问题从容易入手;分析后再综合。其中,“怀疑一切”使他在德国期间有一个偶然而又巨大的发现。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洪渊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时,导师内勃(Neeb)教授要求他阐明各类极谱法所包含的各类不同类型电极过程的电流与温度的关系,称这是他10多年来想做而未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本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陈洪渊经过一星期埋头研究后,他导出的普适公式更为准确。此后,他的这个公式经常在国际科学领域被引用。

  在这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陈洪渊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分析化学事业的研究和探索。苦心人,天不负。陈洪渊杰出的科学成就引起国际业内科学家高度的重视。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国际上已发表的一万多篇研究论文中,精选了31篇文献作为代表性的成果,概括总结了从1975到2000年这25年来,微电极科技领域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成就。陈洪渊的超微电极理论就在其中。他的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还被引进美国教科书。

  育得桃李春色满园

  自毕业留校执教以来,陈洪渊就深知,自己已经属于南大的一部分了。他已经决定,把自己的事业与南大的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

  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洪渊就提出纳米技术的重要性,并做了许多前瞻性的工作,这为南大在微电极相关领域的领先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1991年后,高鸿等南大分析化学研究的骨干退休或调离后,陈洪渊毅然接过这艰巨的重任,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引领南大的分析化学学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资金短缺、实验设备简陋的种种困难面前,陈洪渊从化学楼里其他兄弟机构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利用别人的设备,完成了不少自己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研究项目。

  面对人才青黄不接的危机,陈洪渊四处奔波,求贤若渴。南大的夏兴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就是在陈院士的再三电话催促下,从国外归来,加盟南大化学院的。

  在教书育人上,陈洪渊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提倡者。据2001年12月30日《南大报》宋莹和李颖合写的一篇《今天,我们以你为荣——记中国科学院新院士陈洪渊教授》一文:“他(陈洪渊)说,科学工作需要严谨,一项工作你做了99%,可1%的缺憾就会让你前功尽弃。他饶有兴趣地讲了一个故事,在贝尔发明电话机以前,莱斯也制造了一种传声装置,但他的‘电话’不实用,只能用电流传送音乐。贝尔对此进行了改进,发现莱斯机器没有电话功能,其中一个原因是,话筒上的一颗螺丝少拧进1/2圈,大约5丝米。换句话说,莱斯离发明电话就差5丝米的距离,这使他抱憾终生。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科研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对实验数据要反复审核,论文拿出来前要改之又改。有人可能嫌我烦,但你既然发现还不完美,为什么不弥补呢?”

  正是这种高度敬业的精神,陈洪渊团结本专业师生,结合生命科学对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及仿生催化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迄今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部973、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及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基金,省级项目等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近40项,负责经费2500多万元,使南大的分析化学发展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现在的陈洪渊院士,尽管已年逾古稀,仍坚持在科研第一线,指导着10多名博士、硕士生,活跃在国内外教坛上,主持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学科攀登国际前沿。并继续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纳米重大研究计划: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和仿生界面构建的研究)、科技奥运攻关项目(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流控多功能检测芯片)等领域的研究。

  在南大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在南大分析科学研究所的建设上,他自己也为南大分析化学研究所的老师们树立了典范。迄今为止,陈洪渊已共发表论文近600篇(SCI 320篇),被SCI引用3600余次;另外,指导博士后8名,培养了83位博士和硕士,其中有35名博士多人分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德国洪堡奖学金、全国青年化学家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后奖、江苏青年科学家奖等称号,许多学生在国内相关领域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校院级领导。

  淡泊人生桑梓情深

  对于陈洪渊来说,来自各机构的表彰荣誉已经够多了。但是,这些荣誉并非他孜孜以求的原动力,更不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相反,他将这些荣誉淡化为一种虚拟的光环,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简单而充实、平淡而从容的生活里。

  早饭后去办公室,除中午吃饭片刻在家,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家休息,这几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成不变。

  除了偶尔外出讲学等活动,他始终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如果你走进他的家,你会发现,他生活的世界里没有染上半点现代奢华的色彩。无需高档的音响,一个简陋的播放器不妨碍他经常听《二月映泉》的喜好;无需豪华的轿车,一辆普通的自行车能让他更自如地进入校园;无需精美的书柜,一列简易的靠壁橱让他的书房变得更加真实和厚朴。

  或许常人无法想象,一个活跃在当代科学前沿的教授,在生活上竟如此木讷。其实,陈洪渊的人生已经将科学真谛的追求和宗教涅槃般的向往融于一体。也就是说,科学的研究是他人生的必要,宗教般的彻悟是他人生的升华。

  他的夫人洪维琳是高中同学,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是桥梁设计专家,现在退休在家,曾参加过宿迁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赫赫有名的桥梁设计。他们的孩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儿孙都在国外工作和学习,日子过得很好,也经常回南京团聚。洪维琳已经习惯丈夫这种繁忙而紧张的生活,但是她也常常有美中不足的遗憾,就是难以克服对家乡的思念。

  陈洪渊夫妇都来自台州,与南京并不远,但因为长年累月地忙于公务,他俩很难抽出时间,回家乡看看曾经生养过自己的那片土地。2001那年,他们的母校台州中学校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台中学子共聚一堂,把酒话沧桑,而陈洪渊正远在北京,主持一个重要的全国化学会议。

  陈洪渊每当想起家乡,一向乐观的他都有莫名的忧思。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携带家人,故地重游,为家乡做一点贡献!一次,他招待来自家乡的客人,三杯淡酒,一腔离绪,竟出口而吟:

  金陵匆匆五十年,

  故乡迢迢一水间。

  薄酒微熏童时梦,

  浩气充盈碧云天。  (台州日报 记者 林法人 吕信渊)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