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萧山3月22日讯
尽管十分缺乏高层次人才“储水池”——高校和科研院所,萧山却拥有全省县(市、区)中最多的企业博士后。
10年间,萧山民营企业共建1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涵盖了汽车制造、钢结构、建筑、化工、纺织、电力设备等行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萧山至今网罗了60名博士后,有11名出站后继续留在萧山,并在企业担任中高层职务。
萧山区人事局的统计显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果转化新增产值约24亿多元,累计产生利润约3亿多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连军称之“萧山现象”。
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活力点智成金?记者走进萧山企业,解读博士后的“萧山现象”。
“专”,更要“赚”
在萧山,博士后的专业知识似乎更容易“赚钱”。
“在高校,你的想法会变成论文;可在企业,你的想法会很快变成产品。我很享受这种感觉!”2008年7月进入传化集团博士后站的女博士刘志华,一年半的时间就出了成果,短短数月创造销售收入800多万元。
2008年春节前夕,公司已经放假了,正在解决硅油产品粘壁问题的刘志华,已连续做了好几天试验。丈夫打来电话,说再迟的话就赶不上回家过除夕了。刘志华不情愿地离开实验室,回了老家。但整个春节,只要一静下来,她就会想起远在萧山的那个实验室,在心里不停地模拟着实验的场景,一遍又一遍。节后第一天上班,她就按自己的想法做起了实验。
在领导的支持下,刘志华破例开始了放大生产。这次放大生产让她找到粘壁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粘壁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此后,刘志华的博士后课题——“嵌段聚合有机硅织物整理剂的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她开发的低温成膜高渗透柔滑剂,各项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万向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孙国辉分析说,企业在寻找博士后都是带着自身的需求,博士后完成了任务课题也意味着破解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比如“万向”的电动汽车项目,从2002年开始引进7名博士后,共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6项,承担省重大产品科技攻关项目4项,累计获得电动汽车类授权专利87项,部分项目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这个项目负责人就是2005年底出站后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现任万向电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陈军博士。
“容”,也要“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萧山现有民营企业15000多家,在2008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28席;全区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270余家。丰富的民营企业资源,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扎根萧山的肥沃土壤。不少博士后已在萧山安家立业,完全融入当地。
长春人郭立书2005年9月进入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出站后继续留在企业,担任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去年全家迁到了萧山。
郭立书私下里称66岁的公司董事长黄来兴为“老爷子”,这句东北味十足的称呼,体现了两人不一般的感情。
黄来兴爱才惜才,是因为他对人才的创造力有深刻的体会。“亚太”是和“万向”同一时期创办的乡镇企业,照黄来兴的话说,那时职工中能有个高中毕业生就很不错了。从小打小闹生产简单的农用车零配件,到为中低档的微型车配套,再发展成为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哪一步离得开技术的进步?
“如果当时不花血本研发汽车液压ABS,今天我们连投标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前瞻性的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适应市场,才能永远立足于市场。这就需要人才。”黄来兴说。
萧山区政府也是千方百计用政策“容”下博士后,对新建站的民营企业在杭州市一次性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对建立省级试点单位的补助5万元,升格为国家级工作站的,再补助5万元;设站单位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省人事部门和杭州市人事局分别资助3万元和5万元的基础上,在站两年期内萧山区再给予7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出站后留在萧山工作并与企业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博士后,在省人事部门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萧山区再给予10万元的安家补助费。
对于博士后来说,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并开展工作,则是一种考验。
2002年进入“吉华化工”的简卫,如今已是集团的技术总监。他当年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前瞻性项目,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是近两年的事。董事长当时对他说:“要加把油啊。不出点成绩还是不行的。”简卫说:“这直接影响到我的研究方向。如果留在高校,我会更多地从技术出发;而在企业,我会更注重从经济的角度,更追求性价比。”
简卫认识到,既然选择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就必须了解企业的文化,假如整天只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不了解市场、生产、供应等部门的需求,想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有一段时间,供应部门表示某个原料总是供应不上,影响生产。简卫立即带领研发部门开发了一条新的工艺路线,投产后让产品成本下降了20%、三废产生量减少了70%。
“借梯”登高
“萧山企业很聪明,他们知道,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等于网罗了一个团队。”萧山区人事局副局长何宣评点。
一个博士后进站,就等于带来了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老师、同学等广泛的人脉网。这样,企业就多了一个外部智力支持网。对内,企业给进站博士后安排助手,组成工作小组,通过博士后的传、帮、带,培养了企业技术人才。内外加起来,人才集聚作用和带动效应就出来了,一个产学研联盟就形成了。
以“万向”为例,到目前为止,万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有16名博士后进站,有12名博士后完成了课题研究后顺利出站。通过博士后工作,万向集团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大、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项目合作,与同济大学成立了联合开发中心。
记者了解到,萧山区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与江东、临江、空港三大新城开发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第二届中国博士后人才与科技项目浙江洽谈会上,萧山企业共推出机械制造、信息电子、电气自动化、生物医药等60项需求项目和68个博士后研究岗位,并与清华、北大等29位博士达成初步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