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6日讯十年磨一剑。
十年前,他被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推举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他任职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就为大家服务几年吧!”
十年时间,他默默奉献,推辞企业高薪邀请,全身心投入山村发展建设。村里工程资金紧缺,他把妻子办厂的30万元无偿借给村里使用。为了筹集移民安置工程启动资金,他以自己的名义向办企业的朋友借了200万元。
十年时间,他带领村民把昔日负债十几万元的“倒挂村”变成幸福和谐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去年全村实现社会总收入9430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10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18元。
十年时间,他辛苦操劳,积劳成疾,去年12月被确诊为鼻咽癌。
他被村民发自内心的称为山村“硬”书记。
他,就是宁波余姚陆埠镇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
3月19日下午,在两次放疗间隙,周以国从杭州市肿瘤医院回到陆埠镇干溪村简陋的办公室里。他头戴鸭舌帽,脸庞黝黑,坐在办公桌前,依然精神饱满,话语依旧的爽朗硬气。经过2次化疗、23放疗,周以国头发脱落,脸上的皮肤颜色比双手的黝黑了几分。“我在医院里很配合医生的治疗安排,争取早点回来,把村里的几件事情接着做好。”周以国指着办公桌上住院前写好的工作安排表说。周以国说,村里要做的事情很多,自己心里一直牵挂着。
“硬”书记上任,把欠债十几万元的“倒挂村”变成小康村。
2001年,原干溪、近山、里岗、外岗四个村合成干溪村。四村合并时,村里负债10多万元。由谁来撑起大梁,带领村民改变贫穷的面貌?一个首要问题摆在了合并后的干溪村面前。当镇里干部在村里调研时,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一致推举曾担任过原干溪村村长的周以国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大家的理由是,周以国当过村干部,自己办过厂,做人、做事很“硬”气,能干事。“当时,家里正在办厂,每年多少能挣10多万元吧。我起初不支持他出来做村干部的。他为人太直,做事太认真,容易得罪人。”周以国的妻子周爱莹说。
“人都是要讲究情面的。镇里干部几次来家里做工作,也就不好再推辞了。”周以国回忆当时的情景笑着说。“决定要出来做了,就想着做出个样子来。”上任时,他诚恳地说:“我就为大家服务几年吧”。
并村后,村里只有一间办公室,六个村干部只能挤在一起办公。村里有不少闲散的群众经常到村办公室“灵市面”、讲“大道”,影响了村干部的正常工作。周以国将一块“有事请坐,无事请谅解”的牌子挂在村办公室门口醒目位置。经过几周的引导,闲杂人员不见了,办公环境大大改善,村干部办公趋于正常。
接着,他着手解决多年来村民拖欠电费和农业税的问题。他将拖欠户的详细情况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做了通报,并提出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处理意见。通过六个月时间的努力,除确实因经济困难,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一户免交、一户减半外,其余拖欠多年的10多万元欠款全部得以收缴。
在全面清理村级资产后,周以国开始考虑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认为“干溪要热,一定要引进企业;企业引进来了,事情就好办了。”村里着手征用土地,招商引资,并努力为落户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目前,这个规划面积130亩,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工业小区,已落户企业20余家,成规模企业8家。
余姚兰山电机企业有限公司是这个工业小区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公司总经理鲁孝良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当初,他曾考虑过外迁。但企业最后决定留在干溪村,主要是因为周以国书记真诚挽留,村里提供周到的服务,解除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干溪成为创业的热地。目前,全村已有大小企业80余家。现在,村里要造桥、修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企业都会慷慨解囊。该村参加新农合的村民个人只要出10元,其余绝大部分由企业负担。联村组长蒋咸军说,周以国做事雷厉风行,他拿出办厂时形成的敢抓敢管的工作作风,大刀阔斧地破除“顽疾”,有效谋划富民举措。几件事情办下来,就在村民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去年,干溪村实现社会总收入943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618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84%、493%和186%。村里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硬”书记为村民办事有“硬”气,管家角色让人服气。
3月中旬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50岁的施娟珍正在别墅一楼照看刚出生几个月的外孙女。施娟珍和丈夫李贤涛是最早搬入干溪新村的住户之一。他们家花了30多万元就住进了面积为260多平方米的联体别墅。施娟珍说:“当初在山上住的时候,下一趟山就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住在这里,方便多了。当初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真是要感谢周书记和村里的安排。”
离干溪中心村五六公里的里岗、外岗是两个高山自然村,有250多户人家世代居住在山顶上。由于没通自来水、也没有卫生室,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少村民宁可下山租房住,也不愿再呆在山里头。
2003年,村里根据发展总体规划,决定对里岗、外岗实施下山移民安置工程。调查摸底时,尽管90%以上的村民表达了下山移民的愿望,但是大家心存疑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原里岗村党支部书记李象桥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会搬下来。
实施下山移民工程,需要资金保证。而当时,村里拿不出一分钱的启动资金。周以国以自己的名义向在外面做饮水机企业的朋友借来了2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你自己向企业借这么多钱,万一还不出怎么办?你不怕吗?”有村民私下问他。“不怕。大不了,我去企业为他打工,把钱慢慢还上。”他笑着说。
为了制定下山移民政策,他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开展了7次问卷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其中单就安置房的价格及老房补偿标准,就组织人员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进行精确测算。
为了让下山移民住上“放心房”,在他的主导下,移民安置工程的建造发包一律采用招投标形式,并特意附加了资质要求,有效地避免了空包、转包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同时他又委托监理公司、市质监站实施双重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当时有不少移民户担心工程质量。他们到施工现场实地踏勘后都感慨地说:“以国书记经手的东西,阿拉尽管放心。看来阿拉搬下来没有问题啦!”
当然,在征地和老房拆除过程中,也有部分年龄较大的群众产生抵触情绪。周以国就利用茶余饭后、节假日时间,利用自身的威望,并巧妙结合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上门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有的甚至去了十几次。
在周以国等一班人的努力下,下山移民安置工程顺利推进。昔日荒芜的百丈滩上,崛起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据统计,目前干溪新村已建房312户(套),其中,抽签到户271户(套),入住100多户。
在移民新村,周兴良一家已经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新房。这套面积125平方米的一楼新房让周兴良出入方便多了。木工出身的村民周兴良,办了一个木材加工小作坊。去年5月20日,他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几天后,正好是移民安置房正式抽签的日子,还在住院的周兴良向村里要求希望能安排到一楼,方便自己今后的生活。按照政策规定,周以国把情况通报给村民代表,让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民代表同意后,周以国安排周兴良抽取了一楼的房签。
从外岗搬迁下山的村民郑明焕患了重病,家庭因病致贫。去年春节前夕,从杭州肿瘤医院做完放疗回家休养的周以国听说后,马上从家中拿出500元,托人捎给郑明焕。接到这笔暖心款,郑明焕不禁流下了眼泪。这个历时8年、投资5000余万元、建房312户(套)的下山移民工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上访、质量和安全事件。在干溪村,村干部每周上班6天,并坚持每周一会,将村里待办的事情统统摆到桌面上讨论。这是周以国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作出的规定。他说,我们既然当了村干部,就多为村民做点事情,不要摆架子。
由于自来水管道老化,村民生活用水非常不便。他与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克服资金紧缺难题,成功地实施了自来水管网改造。为了节约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派村民代表四处打听价廉物美的改造材料,直接从厂方进货,边安装边验收,工程最后付出了221万元,比精心测定的预算还要节约60万元。
近年来,干溪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推进。投入190余万元,不仅实现了村内主干道路硬化,还新建桥梁2座,方便了群众出行;投入30余万元建造社区卫生服务室,方便了群众就医;投入30余万元改造了菜场,方便了群众购物;投资54万元完成村落文化宫三期建设,方便了群众娱乐;投入40多万元进行庭院整治,美化了村庄环境。
一诺十年,赢得山村“硬”书记的美名。
“处世须多一腔正气,奉公应无半点私心。”周以国在简陋的办公室里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他说,只有干部队伍自身过硬,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兰山电机”总经理鲁孝良说,周以国有丰富的办厂经验,如果没有强烈的奉献精神,他是不会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鲁孝良透露,自己曾经想高薪请周以国到企业就职,却被婉言拒绝了。
办厂的周以国,自从到村里任职后,就把家庭工厂交给妻子打理。没有了他的料理,工厂不仅没有得到发展,生意反而越做越小。周以国生病后,妻子已经把厂子转让给了别人。至今,他没有购买一套商品房,家里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墙面石灰斑驳脱落,家具也已经用了几十年。
他是个有原则的人。
在工作中,他全力维护班子团结,有事征求每个班子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坚持召开全体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实行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他对村级“三资”管理的要求严格,先后召开了六次会议,确立了一张发票要有经手人、证明人、核证人、同意人、理财小组长5人次签字才能生效的制度;他主持编制了《村组织网络及各类制度职责》,又编发了每户一册的《村民手册》,村民办事一定要严格照章办事,即便是个别村民的特殊情况需要照顾,也需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绝不搞暗箱操作。
他严以律己,从不在村里报销香烟等办公交际用品,挤占集体一分一厘钱。他也要求村干部廉洁自律、干净干事,不准吃承包施工方一顿饭、拿一包烟。
周以国的妻子周爱莹说,家里办厂急需土地,镇里同意把村里的庙址转让给他家,周以国却作出了先让村里买入土地,然后再租给自己办厂的决定。在他的眼里,增加集体收入更重要。
有一次,为了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工程款,在村里资金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周以国向妻子“借”了30万元,无偿给村里使用了七个月。村干部和村民都认为应该给利息。他却说“利息就不要算了,奉献下好了。”前年春节前夕,有个工程承包商礼节性地上周以国家拜年送礼,结果吃了一道闭门羹。那天,从不关手机的周以国,破天荒地关掉了手机。这名承包商感慨地说:“这样清廉的人难得啊。”陆埠镇农办副主任计联岳是专门联系该村移民安置工程的联村干部。他说:“村干部从来没有吃过承包方一顿饭。事实上,只要工程验收合格,村里是倒请承包方吃饭的。”
病情一拖再拖,“硬”书记被村民“逼”到医院治疗。
“其实,周书记的病情可以提前几个月就能发现的。那时候就开始治疗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严重。”干溪村村委主任蒋加良说。
去年8月开始,周以国头痛频发。其他村干部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却笑着说:“可能是这几天忙,没有休息好。”
陆埠镇周烈江镇长说,去年9月,他和周以国一起在市里参加会议,看到周以国眼睛红红的,就问他怎么回事。“他当时说,刚才在路上的时候头有点痛,用力敲了一会儿头,敲得头有点麻木了,就继续开车过来了。”
9月底的一天,当大家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商量下个月的工作安排时,一名村干部看见他的鼻孔里有鲜血不停地往下滴。村干部们劝他赶紧去医院诊断一下,他说:“流个鼻血,又不是大事,我头抬一会儿就好了,你们接着说。”大家都知道,他的倔强是出了名的,劝也没用,于是加快了汇报速度,希望能早点结束会商。但是他却拖着大家非把事情问得一清二楚,然后很耐心地把工作分配好,最后还说:“看见了吧,鼻血不流了。”
联村干部计联岳5次为周以国联系好去宁波李惠利医院检查诊治,可一到检查的日子,周以国总是因为工作太忙而错过了预约时间。
就这样,他的病一拖再拖。直到去年12月份,镇里组织村干部体检,医生在他的体检表上醒目地写上了“肿瘤指标超高”的字样时,他还说:“等我这几天把工程款付给人家后,再去检查。”
今年1月4日,被确诊为鼻咽癌的周以国,在镇领导和联村干部的“逼迫”下去杭州住院治疗。他随身带去了厚厚一叠有关村里移民工程的资料。他说:“不把征地户和缺房户的事情安排好,我就算闭眼了也不甘心啊!”
由于鼻咽癌不能直接进行手术,医院对他采用了6次化疗、35次放疗的治疗方案。但是病床上的他怎么也闲不住,经常打电话询问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住院期间正值春节,他特意嘱咐村干部要给村民们发一封公开信,节日里用水、用电、治安的事情可不能马虎,特别要关心照顾好困难户的生活,一定要让他们过个好年。
原村党支部书记魏长兴劝他:“你就安心养好身体吧!村里的事情先交给我们,村民们都盼着你早日康复呢。”他却说:“其他事情有你们在,我很放心。但是那些缺房户的事情至今还没安排好,我就是住在医院也不安心呀。”
在周以国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压着一张他手写的“近期工作计划(草)”:1月5日,水厂结账;1月6日,班子及拆迁安置办会议;1月7日上午,宅基地整理验收,下午工业会议;1月9日,村办公室召开队长会;1月11日,联体别墅抽签到户……
联村组长蒋咸军说:“那是以国书记早就安排好的工作,他没有想到1月4日会去杭州住院治疗。”
3月19日,周以国已经接受了2次化疗、23次放疗,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在谈话时,他依然是爽朗的大嗓门:“即使哪天不在了,我也不会后悔。在干溪村的这十年,我很高兴能够为村民做好几件事情。” (记者 王巍 周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