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6日讯一面是企业用工荒,一面是劳动力剩余,用工市场缘何尴尬?记者走进外来务工者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
日前,记者走访几家劳动力市场时看到这样一幕,整个市场被挤得满满当当,其中大部分是四处寻觅用人单位的求职者。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仍有剩余,另一方面却是部分企业正备受“用工荒”困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尴尬的局面?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外来务工者对用工方有哪些期盼?
希望工资不被拖欠
小李是来自河南的泥水工,去年3月份,小李与老乡被黄岩一家建筑公司临时雇佣。当时,讲好活干完之后,就给他们结算全部工资。可当他们尽心尽力将公司交给的活干完后,却始终没有拿到剩余的几百元工钱。开始时去要了几次,对方都答复说:“再等一等,那点钱不算什么,我们不会少给你们一分钱的。”
可后来再去要钱,对方却称原来负责安排他们活的经理已经不在公司干了,不能给他们工钱。当时,小李和工友的心就凉了半截。
小李也曾想过靠法律维权,但又承受不起诉讼费、代理费等,只能自认倒霉。受到打击后,小李决定再也不给建筑公司干活了。
除了希望工资不被拖欠,许多打工者渴望食宿得到改善。
从湖南来台州务工的杨一利说,几天前,他和3个老乡到台州市一家企业打工,每人月工资1500元,管住不管吃。可是到厂里干了几天后,他们感觉这种工资水平剔除日常费用,实在不划算,在与老板交涉不成的情况下,几个人离开了该厂。
杨一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家企业的月工资为1500元,一个月的伙食费少说也得300多元,再加上其他花销,最后拿到手的还不到1000元。“我们出来打工,就是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如果只能拿这点工资,还不如回老家去种田,至少还能经常照顾家人。”
渴望人格受到尊重
在采访中,很多外来务工者向记者反映,他们虽然工作在台州,却觉得真正融入台州很难。
小刘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打工者。经老乡介绍,他到台州市一家电子厂打工。由于初来乍到,又没什么技能,小刘总进入不了角色,车间主任因此时常批评他。小刘说:“我没做好工作,主任批评得再严厉也是应该的。但是,他批评人时,脸上总带着一副看不起人的表情,说话还带脏字,有时说得让人羞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最终,小刘实在忍受不了车间主任的批评,离开了那家电子厂。
每天工作时间过长,而且没有加班费,付出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这是记者在调查中听到打工者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让老板发加班费,这是不可能的事。”谈起加班费问题,农民工小张气愤地对记者说。她去年在温岭泽国一电机厂打工,每天从上午8时开始上班,业务少时,每天上半天班,业务多时,要忙到凌晨,节假日更不用说。去年底,企业生意红火,每天她都累得腰酸腿疼,回到宿舍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可老板却从来没给过她一分钱加班费,还振振有辞地说:“企业从来就没有给加班费的规矩。”因此,今年说什么她都不想再到这家企业了。
此外,安全保障、权益维护,也是目前外来务工者的期盼。
待遇是重要筹码
“台州是个好地方,企业多,经济活力大,就业机会多。”在采访中,许多外来务工者这样描述台州。
小刘是安徽的农民工,到台州已经10年多了,在他的打工生涯里,却是另一番风采。
“我是一步步从普通工人做到企业副总的。”他告诉记者,台州企业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收获。
小刘说,如今,他家年收入已经超50万元,一家老少全部住在台州打工,家里有了房子和车子,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他介绍的许多老乡,同样在台州发家致富了,许多同村的人都盖起了小洋房,这在当地相当“风光”。
小刘说,只要让打工者感到企业温暖,在待遇上有一定倾斜,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留在台州,为台州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台州日报 记者 张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