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物虽未损失,可也被吓了一大跳,更担心信息泄露 本报提醒读者,如遇此类电话,千万不能说出自己的信息,更不能相信“安全账号转账保护”
上周二下午,本报民情热线一连接到三位读者来电,都表达了相同的一个意思——他们都经历了一场“固定电话诈骗”。幸运的是这三位读者都在事件的最后一刻意识到了这是场骗局,才未造成财产损失。
一次真欠费差点上了“假欠费”的当
昨天下午4时左右,记者接到定海沈女士的电话,称她刚才接了一个来电显示是“点点”的陌生电话,似是一段电话录音,说她家的电话欠费2000余元,还让她按键咨询。
电话转接到人工台后,接线员很“热心”地告诉沈女士,她身份资料在南京被盗用。然后,又热心地帮她转接到南京公安的报案电话上。事后,沈女士还特意查了这个电话,发现还真是江苏南京的公安电话号码。
很快,一位自称是林警官的人接电话,听了沈女士的相关情况后又故作了一番查实,然后煞有介事地告诉她,是有人盗用了她在招商银行开卡的身份资料。那张信用卡被人多次洗黑钱,涉及金额达200多万元,目前正被公安通缉。“银行资料如何会泄露?他说涉案的嫌疑人是招商的高管,所以获取客户资料很容易。随后,他又问了我许多如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银行的存款有多少,主劳力是谁等问题。我因为一听信用卡被洗黑钱吓着了,所以很配合地回答了他。”沈女士说。
最后,那位林警官很严肃地说事件比较严重,为免再被盗用并牵涉洗黑钱案中,他们将为她提供一个安全号码,将钱存入这个号码中。“这时,我才意识有问题了。”说完这段经历,沈女士笑着说,之所以会相信,是因为半月前,她也被催了一次电话欠费。她当时没有详细询问,就直接到营业厅付费去了,结果是真欠费了。
行骗的手段老套还是有人信
昨天下午,除沈女士外,记者还接到了定海2位读者的电话。他们都叙述了与沈女士相同的受骗经历,也和沈女士一样都在最后对方提供所谓的“安全号码”时,才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未加理睬。
海山路的孙先生遭遇的行骗经过与沈女士几乎如出一辙,另一位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他的故事情节也相似,只是对方改了报警地点,事件发生在建行。
那位老人在叙述事件时,可能因为紧张,声音有些颤抖,说话略显结巴。他希望本报提醒广大读者,接到此类电话,千万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