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乌镇镇农村沿路鸭塘宛如图画。然而,在当地鸭农眼里,他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和这幅美景是如此的不相衬。
4月2日清晨,乌镇镇白马墩村鸭农高珏林的哺坊里却热得让人流汗。工人把挑选出的种蛋一批批放入10间哺坊中,老高则和帮手把苗鸭装车,车上才装了4箱苗鸭,老高就挥手示意司机赶快出发。“如果等车装满,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发货慢了怕被别人捷足先登,抢了先机。”老高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就全国养鸭业大环境来看,各地养鸭业发展快速,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以往的许多需求方,由于积极发展养鸭业,都摇身变成供应方和自给自足者,更使我市的苗鸭和种蛋销售渠道不断减少。
从该镇农经中心了解到,过去,我市鸭类产品可销往山东、江苏、江西和上海市等多个地区,目前,却只剩下山东省这一主要渠道了。而该省目前的养鸭业也在逐渐兴起,生产、冷藏和销售一条龙体系初步形成,再加上近期的自然灾害,山东省对苗鸭的需求明显减少,剩下的这一销售“独木桥”,拥挤而难行。
“现在只有干等,等到其他鸭农自动退出,来改变供大于求的局面。”浮澜桥村鸭农沈新荣认识到了当初的盲目跟风,让他品尝了苦果。在2007年养鸭业市场行情看好后,乌镇镇陈庄村、浮澜桥村、白马墩村等地的养鸭户成倍增长,正是这种盲目跟风和追求短期利益,为当地养鸭业在品种选择、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埋下了隐患。
当地部分鸭农饲养的种鸭和肉鸭品种仍是学名叫“樱桃谷”的白鸭,这种白鸭产蛋能力不高,肉质也不合本地居民胃口,但据说外来务工者较喜欢购买食用。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外来务工者纷纷返乡,购买白鸭的人明显减少。这种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也反映了当地养鸭业存在品种老化、单一的实际问题。虽然经过了数次改进,该镇不少鸭农改养品质优良的“SM3”种鸭,但品种单一的现状仍未明显改观。
4月2日,乌镇禽蛋市场负责人朱显忠将厚厚一叠“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指导产业项目”申报资料装订成册。“我们准备通过该项目申报,扩大乌镇蛋鸭养殖规模。”朱显忠认为,由于全国其他地区规模养鸭业不断增加,而当地养鸭业仍以分散经营为主,使本地这一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受到严峻考验。2008年时,镇禽蛋市场和镇农经中心共同出资,由鸭农参股加入,建立了羽丰种鸭合作社,由于缺少有力的产业扶持和引导,合作社的发展较不理想。本地的养鸭业如何摆脱困境,是一道需要多方共同应对的待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