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老姚在向家属和邻居了解情况。
浙江在线04月08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儿子,你跑到哪里去了?吓死妈妈了……”夜幕下,杭州三塘竹园门口,一对母子流泪抱成一团。身后警灯闪烁,民警老姚和开110巡逻车的协警匆匆扒着他们的晚饭,看到母子团聚,他们一脸欣慰。
“怎么办?我7岁的儿子走丢了……”自从接到这个报警电话以来,东新派出所民警姚嗜授的心也跟着这名焦急的母亲一起悬了起来。直到孩子被找到,姚警官心头的大石才安然落下。
儿子放在传达室10分钟后不见了
余女士一家3口住在三塘竹园,7岁的儿子小吴在家附近的中心幼儿园读大班。
昨天(7日)下午4点多,余女士像平常一样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母子俩走到小区门口时,儿子说,明天班上有活动,每人要准备一盆花,可自己还没来得及准备。
于是余女士带着儿子买好花,准备先拿去幼儿园,她把儿子带到传达室,让值班大伯帮忙照看一下。
10几分钟后,她回来发现孩子不见了。值班的人也一脸惊讶:“孩子刚才还在这呢,怎么不见了?”
余女士找了一圈,没找到。打遍了手机里亲友的号码,也没有孩子的下落。
她慌了。四五个小姐妹和她一起找遍了小区内外,从公园、超市一路找到家里,儿子依然不见踪影。
半路堵车警察给报警人打电话说抱歉
“我儿子走丢了!”昨天下午5点半,东新派出所接到报警,处警民警姚嗜授第一时间赶去现场。
由于东新路一路堵车,老姚怕报案人等急了,赶紧打去电话:“实在不好意思,路上塞车,我们正在赶来,你先不要急,把情况跟我说说……”
赶到小区门口,老姚一下车,双目通红的余女士迎了上来:“我把儿子放在传达室10分钟就不见了,已经找了一个钟头了,一定出事了……”
老姚一边安慰余女士,一边了解现场情况后给余女士分析:“你一家都住这里,孩子上了3年幼儿园,对附近应该很熟悉,传达室到幼儿园只有10分钟路程,孩子不会跑远的。”
老姚和开车协警四处奔走,经过一番打探了解,他认为孩子被拐骗或者出意外的可能性不大。
“7岁的孩子已经很懂事了,应该不会轻易跟陌生人走的,你先不要急,想一想,会不会有认识的邻居、朋友没问过?”
余女士前思后想,摇了摇头。傍晚6点,她决定先去派出所报案,几个小姐妹继续留在现场寻找。
孩子去同学家玩忘了告诉妈妈
一坐上警车,余女士哇一声哭了:“我儿子很乖的,从来不会乱用钱,学校也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老姚赶紧安慰:“不要想得这么糟,孩子不会出事的……”
警车开出没多久,余女士的手机响了。“什么?儿子没丢?去同学家玩了?”她惊讶得合不拢嘴。警车立马调头,原路返回。
两小时的疯狂寻找,幸好是虚惊一场。母子一见面,抱在一起哭了,现场所有人松了口气。
原来,余女士走后没多久,传达室换班了。此时,小吴正好遇到隔壁班同学和他家阿姨,聊了一会,就跟去同学家玩了。
孩子找到了,老姚和协警回到了车上,匆匆扒起了晚饭,急着赶往下一个现场。而余女士却正急着找他们道谢。
执法规范化重视“人性化”
作为杭州市接警量最大的派出所之一,东新派出所每天约有60起接警案件,像老姚这样的基层民警,常年活跃在现场,如何提高效率、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是他一直学习的课题。
自从东新派出所被列为杭州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以来,“人性化执法”成了民警在处警时的重要守则。
据了解,去年杭州市公安局对涉及公安机关的30余起重点信访案件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案件存在着执法瑕疵。“执法不规范”是重要原因。
东新派出所副所长蔡亮表示,“不规范”很多时候,就是指民警在处理案件、面对群众时过于“生硬”,而处于“被动”地位。
“以往民警处警,尤其是侵财性案件,往往简单了解事情后,直接把报案人带回来做笔录,让报案人觉得警方只是在走走程序,根本不重视案件,也不能帮他们解决实事。”
蔡亮表示,这是因为处警民警的意识里,“完成受案手续”是第一位的,完成这个,就能交差。而正是这样“粗放式”的工作,让民警和群众之间竖起一道高墙。
如今,民警被要求进行换位思考,从报案人的角度审视和处理事件,实行“警情前置”,尽最大努力减少群众的损失。
比如,遇到盗抢案件,民警除了向报案人了解情况、核对身份,还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对嫌疑人进行搜捕,挽回损失。余女士这样的事件,则要充分了解现场情况,争取第一时间帮她找回孩子。
东新派出所的“执法规范化”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前天上午,杭州市公安局局长柯良栋与全市30个执法部门代表签订了执法责任书,由此标志着杭州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全市165个派出所和所有执法部门中全面展开。(陈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