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高兴地展示专家赠送的鱼苗。
浙江日报永嘉4月8日电 今天上午,在位于楠溪江畔的永嘉县大若岩镇银泉村,来自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当地田鱼养殖户一起,进田头、聊增收、解难题、说发展。当天,由本报和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举办的“养鱼促增收,助农送服务”活动在银泉村举行,为当地养殖户在春耕备耕之际送去服务和技术。
春天放养增收希望
春雨淅沥中,省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和专家们一早来到银泉村,找到村支部书记陈荣光,为村民送鱼苗。
永嘉县农业局水产站站长陈志俭告诉记者,银泉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稻田养鱼专业村,村里很多人家既种粮又养鱼,增收效果明显。“现在是放田鱼的好时节,我们这次带了600斤鱼苗,免费送给农户。”
在村东头,记者碰到正在田里忙碌的陈振钦,这位已经75岁的老农见渔业局来送鱼苗,笑得合不拢嘴:“这鱼苗来得真及时,现在把苗放下去,单季稻收割时鱼也可以上市了,一亩田有两份收入呢。”陈振钦家里有两亩田,全部养田鱼,“养鱼后,水稻产量比以前还略有增加,去年2亩田光卖鱼就净挣3000多元钱,比光种稻效益好多了。”
陈振钦儿子在上海开超市,一年收入不少,对他来说,养鱼还不仅仅为了增收,“自从养鱼后,每天去田里看鱼,成了一种享受,我的老年生活更有乐趣。”
正因为稻田养鱼好处多多,村民们积极性也空间高涨。在村头空地上,省海洋与渔业局带来的500份稻田养鱼资料很快被村民们领走。
养好田鱼大有讲究
现场活动一结束,村民们赶紧聚集到村里的会议室,来自浙大、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及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专家就要在这里开座谈会,解答村民养鱼中的难题。
养了多年田鱼的村民,像小学生一样端正地坐着,有的还拿出纸和笔,认真记录。第一个发言的是70多岁的陈时银,作为村稻田养鱼协会秘书长,他向专家们详细汇报了目前村里稻田养鱼情况,同时希望专家帮助解决村民养鱼产量高低不均、养殖技术水平低、销售渠道不够多等问题。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顾志敏告诉老陈,稻田养鱼不应片面追求产量,应在稳粮前提下,实现“百斤鱼千斤粮”,这样既能促进粮食增产,减少饵料成本,又能保证田鱼品质。
村民陈继弟问:“为什么同样是养田鱼,肉质和口感却不太一样?”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陈欣教授建议说,可以调整田鱼养殖前期、后期的饵料投放比例,前期投放多一点,有利于鱼生长,后期投放农家粗饲料,一方面减慢鱼的生长速度,另一方面还能改善鱼的肉质。
银泉村目前稻田养鱼面积达430亩,养鱼户149户,田鱼养殖已初具规模,销售难题日益凸显。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副处长徐晓林建议说,目前银泉村需要在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方面下功夫,最好实现从家家户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转变,通过打品牌、发展休闲农业、在杭州等大城市开设专卖店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