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9日讯在许多普通人之间轻而易举能表达的意思,遇到对方是聋哑人时,多数人往往束手无策,法律工作者也不例外。你家在哪里,手语怎么表达?罚款2000元,信息怎么传达?类似情况不一而足。而不能与聋哑人顺利沟通,后面所涉及的法律维权乃至司法审判等环节也会因此受制。昨天上午,南湖区司法局联合南湖区残联举办手语培训班,数十位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共同做起了学生,上起南湖区法律工作者手语培训第一课。
“答非所问”凸显司法尴尬
此次应邀授课的是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傅映秋。傅老师从事手语教学已有20余年,曾多次在司法活动中出任翻译。
“手语作为一种语言,已经逐渐为人所接受,它架起的是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傅老师说,但是如果表达或者领会错误,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傅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对一名聋哑人的审判中,当法官询问被告人以后还偷不偷时,作为聋哑人的被告在庭上不断点头,让在场人尴尬不已;在另一次开庭中,被告人做了一个“会不会枪毙”的手语,由于律师未能领会,误以为是问“是不是当庭释放”,于是点了点头,结果被告人吓得当场尿了裤子。
聋哑人维权手语来“支撑”
“因为无法与聋哑人顺利交流,在解答或调处法律问题上,我们往往爱莫能助。”南湖区湖滨法律事务所主任陈荣庆介绍,他们主要面向基层,接受基层居民法律咨询,并参与一定的民事代理和纠纷调解,但是遇到聋哑人,由于没有翻译,工作人员又不熟悉,对方比画了大半天,结果还是不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
南湖区残联副理事长程跃庭介绍,在南湖区,持证聋哑人有537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1%,而加上未注册和外来的聋哑人,南湖区的聋哑人实际远远超过这个数。因离婚等引发的财产纠纷和刑事违法案件发生时,对了解手语的法律工作者需求更显迫切。
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介绍,在聋哑人涉及刑事犯罪时,法律援助中心会应法院要求派出律师为其辩护,以维护处于相对弱势的聋哑人的合法权利,而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可以在民事案件上为聋哑人提供法律援助。因此区司法局此次组织了6家律师事务所、11家基层司法所的近50名法律工作者参与培训,以期聋哑人诉求表达更为畅通。
“通过老师的讲解授课以及观察聋哑人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可以大致了解对方想传递的信息,在提供法律服务时会更加顺畅。”南湖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敢峰说。该所副主任吴彬彬则表示,光靠几堂课还不够,今后还需要不断强化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好手语。 (嘉兴日报 记者 陆成钢 赵颖硕 通讯员 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