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0日讯2010年浙江省教育审计工作会议日前在宁波大学召开。瑞安市教育局作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唯一代表,在会上作教育内部审计典型发言。
2006年,瑞安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组成立。短短4年间,连续3年获浙江省优秀内审项目奖,1个审计案例获浙江省优秀审计案例一等奖,跻身浙江省内审协会教育分会和温州市内审协会理事单位行列,审计实务和审计理论走在温州市前列。
从无到有,瑞安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连续获奖,其原因在哪里?昨天,记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开出“处方”
管理教育资金
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如何加强教育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郭克胜是瑞安市塘下镇场桥中心小学的校长,谈起教育内审,他有着切身的感受。
2006年,瑞安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组成立时,第一个审计项目就是对该校进行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组工作人员发现,该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针对审计组发现的问题,场桥中心小学及时进行了整改。“说实话,最初我认为只要抓好教学管理就可以了,确实疏忽了财务管理。”从那时起,郭克胜变得“斤斤计较”,老师差旅费报销、教研材料费、教学设备等费用的支出,都有着一套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每一笔收支,都要财务人员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更要经得起审计。”郭克胜说,此次审计开出了教育资金管理“处方”,也让他明白,只有学校财务制度规范了,钱花得明明白白,他这个校长才当得安心,也会促进学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瑞安市教育局局长王育伦在该市教育系统内审工作会议上说:“审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教育内审不仅是发现问题、查处问题、纠正问题,也是保护我们的干部。财务制度规范了,问题没有了,校长就顺心了。”
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教育分会理事、瑞安市教育局纪委书记程克清说,教育内部审计是教育事业的“免疫系统”,也是教育和谐的“调节器”,他们的目标将逐步从“揭弊性”向突出“效益性”转换,在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4个月审计
让“牛”校长低头
2008年,瑞安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组对该市一名高中校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获得了浙江省优秀内审项目奖,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
该项目也是瑞安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组开展的第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瑞安市教育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吴光峰,同时也是瑞安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组组长。吴光峰说:“这个审计项目我们10多人足足花了4个月的时间,才审计得清清楚楚。”
程克清说,该被审计对象有着30多年的教龄,“审计初期他很不配合,审计过程非常艰难。”
为此,审计组抽调了该市教育系统最精锐的兼职审计人员8人,在该市审计、纪检部门的支持下,审计出违规金额418.7万元。“随着审计的深入,他也意识学校财务管理的混乱,认识到错误。”
最后,瑞安市教育局对这名“牛”校长给予撤职,当地党委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程克清说,这个审计项目对该市所有学校的一把手都起到了教育作用。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教育系统干部依法行政的需要,是用好经费、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瑞安市审计局总审计师林华表说,该市教育内审从过去单纯财务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转换,从注重“揭弊性”向突出“效益性”转换,从单纯翻账本的手工审计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换,做好“精细”文章,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瑞安市教育事业筑起一道超级“防火墙”。
温州都市报 记者周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