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院”、“阅览室”、“图书室”……这些只属于城市的专有名词,如今正以“农家书屋”的方式在岛城渔农村落户。自去年4月份起,“农家书屋”的书香,正与农家的稻香与渔家的鱼香相融相浸,滋润着千家万户。
书屋开在诊所里挂盐水时可看书长学问
去年4月,新城万二苗氏诊所的苗医师又多了个头衔——万二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苗医师全名苗忠表,今年38岁,小时候因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但他自强不息,如今自己在家开了家私人诊所。他还是个文学爱好者,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文学》、《浙江日报》等市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200余篇小说散文。
苗医师的“农家书屋”设在输液室里,靠墙的书柜,长条书桌以及凳子、贴画,还有几张干净舒适的病床,俨然一间小型图书阅览室。正在打点滴的村民李大伯笑呵呵地说,“现在打点滴不用怕寂寞咯,有书看,不用家人陪了。 ”
苗医师介绍说,书架、书籍都由市图书馆免费提供,已有700余册书,“以前,忙完了一天的活,村民们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而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到苗家诊所借书看,不管是本地村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 ”
从去年4月至今,借阅登记簿已有两大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借阅的情况,借阅已达2000余人次。
盖新房时多建了一间活动室这下成了乡邻的好去处
普陀区勾山街道南岙村的“农家书屋”,设在村民陆信德家。陆大伯家里有间空置的新房,室内空气流通,陆大伯把它装扮成了一间“农家自助活动室”,有各类书籍,还有供村民休闲娱乐棋类用品。
陆大伯的老伴介绍说,他们全家都喜欢搞文艺,所以盖房子的时候就特意多建了一间活动室,很多村民都经常来她家玩,一起看书、一起玩棋子、一起唱歌。“自从安装了书架,摆上了书籍,来的村民更多了”。
陆大伯发现,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书籍最受欢迎,如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图书,其次是法律、卫生保健、生活类的图书。
记者数了数登记簿上的借阅次数,近一年来,约有1300名村名“光顾”了陆大伯的书屋。很多村民都夸奖说:“农家书屋效果蛮好,是阿拉老百姓的贴心屋啊!”
“农家书屋”建设有序推进普陀今年再建30家
据了解,去年4月份以来,普陀区设立在文化志愿者家里的“农家书屋”已有13家,分布于勾山、展茅、朱家尖等乡镇(街道),今年再准备筹建30家。这些“农家书屋”的书籍全部由普陀图书馆免费提供,让普陀区农民、转制社区居民和外地进城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管理处处长赵文祥告诉说,“‘农家书屋’的性质是公益性的,建设‘农家书屋’的目的是为渔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借阅条件,解决渔农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
目前,全市“农家书屋”建设正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