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事要紧,自家的事以后再说”
在干溪村百丈滩,一排排崭新的农民新居引人注目。这是干溪村的高山移民安置点。
外岗、里岗等自然村的村民世居高山,只有一条机耕路可通。周以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和村“两委”班子商量,把偏僻山区自然村整村移民。
他带着村干部7次上山挨家挨户发放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在老房拆迁过程中,一户村民不肯搬迁,周以国先后上山10多次,和他谈心,算发展账,终于解开了这位村民心里的疙瘩。
工程启动需要资金,当时干溪村穷,根本拿不出钱。周以国以个人名义向一家企业老板借了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你不怕还不出钱?”有朋友问他。周以国回答:“移民等着搬新家,耽误不得。借的钱,我会想办法还。”
村民李贤涛是第一批搬进新居的高山移民之一。“我们世世代代住在山上,住的是木头房,平时砍点树木、种点粮食,日子过得穷。交通也不方便,下山到镇里来回至少要3小时。现在住在安置点,到镇里骑车5分钟就到。”李贤涛说,下山后,大家找工作,孩子读书都方便多了。
和李贤涛一样,现在已有250多户高山移民住进了现代化的住宅区。
镇委书记蔡柏灿感叹:“历时8年、投资5000余万元的下山移民工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上访、质量和安全事件,不容易啊。”
当村支书后,周以国将心思全都放在了村务上。凡是事关村民的事,总是风风火火;遇到自己的事,总是不温不火。
有时候,妻子周爱莹遇到厂里的难事,打电话向周以国求助。他不耐烦地回道:“村里的事还有很多。厂子搞不来,就关掉算了。”周爱莹心里感到委屈。
但村民有困难,周以国比谁都上心。村里的困难户小章以前靠到处打短工过日子,周以国得知小章想养猪创业但没本钱,就从家里拿了笔钱给小章当本金,还帮着联系买种猪、找销路。
即使在杭州住院治疗的时候,得知一位村民生病,周以国还掏出500元,让村干部替他去看望。
这两年,越来越多村民住上新房,而周以国一家仍住在20多年前盖的老房里,家具也有10多年了,老房子墙面石灰斑驳脱落,在新楼间显得格外刺眼。
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周爱莹也曾催过丈夫把旧房子整整。可他总是说:“村里事多,大家的事情要紧,自己家的事以后再说。”
联村干部、镇农办副主任计联岳记得,去年8月,周以国就开始头痛,好几次开会的时候流鼻血。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总是说:“忙过这阵子再说。”一直拖到去年12月,镇里组织村干部体检,才发现他肿瘤指标超高。可他将体检单往口袋里一塞,照样一次次往工地跑,“工程款这几天要先给人家”。
今年1月,村干部“架”着他到杭州治疗。他悄悄整理了3大袋移民安置材料带上车。妻子劝他:“先把工作搁一下。”周以国笑着说:“大伙的安置房没盖好,我就算闭了眼也不安心。”
“刚住院时,周以国的头痛症状已经很厉害了,不知道怎么能熬这么久。”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姜初明觉得这病人太不关心自己了。
“处世须多一腔正气,奉公应无半点私心”
“处世须多一腔正气,奉公应无半点私心。”村委会会议室墙上的这副对联,是周以国亲手挂上的。
村里工程和企业多了,想找周以国走后门、接项目的人自然也多起来。
“一切工程都要经过招投标”、“不吃承包施工方的一顿饭、不拿一包烟……”周以国立下一条条规矩。
一个村民私下找到周以国,想直接拿移民安置点的花卉苗木工程。“招投标是村里的规定。”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但周以国愣是没同意。
这几年,周以国为了给村里办事,自己反贴了不少钱,家里的私车经常被公用,但从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汽油费。
下山移民工程刚启动时经常碰到资金周转困难,他经常拿自家的钱先垫上。一次,他让妻子将多年积攒的30万元准备给儿子买房的钱拿出来,借给村里用了7个月。村民和村干部都觉得,应该给利息,但被他拒绝了。
村里有这样的书记是幸运的,村民有这样的书记是幸福的。村民姚杏娣说:“我们没选错当家人。希望阿国书记快好起来,这是全村人的心愿。”
4月9日,记者在医院见到接受化疗的周以国。一谈起村里的事,身体虚弱的他侃侃而谈。“我不后悔10年前的选择,看到村里天天有变化,我每天都很开心。”他说,现在希望能早点回村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