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3日讯山西王家岭矿难中,获救的115人来自河南、湖南、河北等地,其中还包括温州苍南的李孙盛、郑修博两人。本报记者日前辗转山西运城、河津、长治、太原等地,从一线矿工、温州包工头等口中,获悉了温籍矿工在矿区生活的大致情况。
温籍矿工并不多
4月8日下午,在王家岭矿难现场,一名穿蓝色工作服、别着“临汾矿业”胸徽的矿工告诉记者:“以前在山西各个矿里,温州的矿工很多,后来他们很多成了煤老板,留下来做矿工的挺少,我们矿里也只有几个温州人。”但这名矿工并不认识这些温州人,“矿里分很多队,他们跟我不是一个队。而且一般来说,北方的矿工跟南方的接触不多。”
矿工的宿舍就建在矿上,一排排单层的平房沿山而立,李孙盛、郑修博就住在其中的一间。每间宿舍的木门外,还挂着一层布帘。布帘基本上是用废弃的棉被、麻袋等制成。一名矿工说:“平时下井干活,门可以不关,小偷不会来这里。”他还说,夜里风大,有布帘挡着,小碎石不会敲击木门。宿舍门口搁着一个个小炉子,一些油瓶、袋装盐就摆在窗边。王家岭煤矿的入口处有一小卖部,散称的油炸花生米、廉价白酒、扑克牌是这里最畅销的商品。
水土不服易得胃病
在这里,每天的主食是包子、馒头和大葱,身为南方人的郑修博,可能饮食不习惯,日积月累得了胃病。
4月10日,记者在太原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访时,一名护士说:“郑修博原来的胃病就挺严重,拖着没治。困在下面八天八夜以后,就更不好了。”
这名护士说,医生向郑修博了解后诊断,原来其胃病是长期水土不服造成的,“为了御寒,他经常吃带辣的东西,但他的体质不适合吃这些。”
据了解,郑修博在矿上工作已有些年头,李孙盛到王家岭煤矿工作才一个月左右。王家岭煤矿是一家国有的较大型煤矿,矿工干活分三班制或四班制,每天下井干6小时或8小时。当记者见到郑修博时,48岁的他皮肤黝黑,脸上有着明显的皱纹。
下井一天百多元
“在山西做矿工的温州人很少,基本来自苍南、平阳。”山西长治池里煤矿的包工头周扬幸说。
周扬幸是平阳水头人,在矿上已有五六年了,他的父亲曾经是一线矿工。周扬幸现在与几个亲戚,在山西的各个煤矿靠入股、管理等赚钱。他说很多温州人都是拖亲带友跑到山西的。
周扬幸称,在山西的温州矿工分布在长治、临汾、大同、太原等地,一个地方大概都有二三十人。“他们基本上是老矿工。”周扬幸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人就开始到山西靠挖煤维持生计。那时苍南、平阳等地的村里,有点钱的人跑到山西,承包了一些小煤矿。他们在温州被称作“代表”。“代表”们将村里的老乡带过去,帮忙挖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煤业不景气,山西的很多集体煤矿,将矿权转让给温州矿工,这批人,就是后来的‘温州煤老板’。”周扬幸说,那些没钱接手矿权,又还留在矿上的温州人,现在基本有一门技术,很少再下井挖煤了,他们成了队长、炮工,有的则在打斜井。
“一线矿工的工资收入其实不错,但有危险。”周扬幸说,上世纪90年代的矿工一天只有二三十元,现在的矿工下井,一天是100元~200元,一个月结付一次。
温州都市报 记者胡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