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4日讯“走出去才知道,竞争真的无处不在,我们所学的仍然不够。”大二学生叶艳霞这样总结刚刚过去的这次义乌之行。4月9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的学生党员们来到义乌,开展了一场“就业危机中的生存之旅”。
义乌的用人单位需要看到前来实习的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看他们能否胜任单位的工作。有单位甚至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要只为来盖实习公章混日子的大学生。于是,不少用人单位也借机小试这些大学生们的“就业力”。
“初生牛犊”闯荡义乌
没有学校的牵线,没有外界的帮助,仅凭一己之力,4月9日,24张仍然写满稚嫩的脸庞出现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义乌,寻找实习岗位。
临行前,学生们就已作好了十足的准备:寻找合适的单位,明确单位的地址,确定面谈的时间。这些单位中,有义乌英孚、泰弗尔等语言培训机构,有义乌商报社、义乌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有浪莎袜业、太平洋保险和天马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等单位。这些学生寻找的实习单位,不乏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目标定位有一点高。
也许这些学生在学校里算得上佼佼者,然而,现实是社会的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即便在一个好的单位获得一个实习的机会,也非易事。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中国小商品城”,他们将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有单位戏称当下大学生“博而不专”
“你们的专业有什么特色?”“你们有过什么除了家教以外的教学经验?”“给我一个任用你的理由!”一个个尖锐而有些刁钻的问题扑面而来,让这群尚在象牙塔的学子们有些不知所措。
“当下的大学生,就是一瓶‘万金油’,什么都涉及,什么都不专。”在一家媒体,一名周主任的话给原本自信满满的队员迎头一盆冷水。除了上述问题,现场的面试更让队员们手足无措。“在交谈的时候,一个负责人突然用英语问我,我听懂了,但是一紧张,就用汉语做了回答。”大三的梅华桢回忆起当场面试的场景深有感触。
大一新生周妮发现,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能力而不重学历。“几乎所有去过的用人单位都比较注重能力。面试时用人单位除了看我们递交的简历,最重要的是看我们的交流能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文科类专业的学生。”
收获求职经验:就业定位很关键
虽然尝到了一些冷遇、婉拒,有的学生心中难免苦涩,但是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的经验之谈也让队员从中获益匪浅。
“关键是定位,你们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就是坚持,直到找到那个你认为能最大程度实现你人生价值的岗位。”泰弗尔英语培训中心经理严静的一席话,在这批大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绿洲语言培训”王然校长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曾在英国从事10余年英语翻译工作。他教育眼前的这些大学生们:“要在这个社会立足,除了有专业能力外,你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内方外圆’,做事要讲原则,也要学会变通。”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即使前路漫漫,步履维艰,我们仍会手执利刃,披荆斩棘,面带微笑,一路前行!”这是大学生谢桢在义乌之行后的感言。在经历了寻找、沟通、碰壁之后,短暂的生存之旅如蜻蜓点水,但是对于浙师大国际学院这群怀揣梦想却稚气未脱的学生来说,真正的生存考验才刚刚开始。
大三学生吴圣龙是第二次走出校门寻找实习岗位,经历上海、义乌之行后,多次被婉拒的他深有感触:“即将面临毕业,是得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得摒弃随大流的错误想法,明白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 (金华日报 记者 许健楠 通讯员 钱秀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