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8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16个小时。虽然通往玉树的生命线还算畅通,但在一直颠簸的道路上,这仍是一个不眠夜。
  下车后,我们一行中的4名记者,3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坚持着。
  强烈意志
  支撑我们不断向前
  行驶在青藏公路,道路蜿蜒,两面是一望无际的冻土和崎岖的山脉。
  搭载我们奔赴灾区的是青海武警总队的一辆运输车,除了驾驶员班长和一名文化干事外,后面装载着满满当当的救援物资。
  夜路总是难开的。加上这一路海拔不断飙升,从海拔2300米左右上升到海拔4200米,除了驾驶员外,车里的人逐个出现了高原反应。
  武警战士想尽快把物资送到灾区的强烈意志,一路上支撑着大家,我们没有停歇。
  藏族妈妈
  感谢浙江人民
  进入歇武镇后,车辆却不由自主地停下了。
  一位藏族妈妈,手中举着一张纸板,上面写着“感谢您(你)们”。
  我们的摄影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和他们交流。没想到她们都会说简单的汉语,在得知我们来自浙江时,她们告诉我们,这个镇里收到了来自浙江的救援物资。“感谢你们浙江人。”
  徒手挖出遗体,惋惜布满脸庞
  下午3点,车辆缓缓进入了重灾区结古镇,因为输送物资的车辆太多,车辆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等到进入结古镇城区时,我们才看到了这次地震给这个人口不多的小镇带来的伤害。
  民房倒了、学校倒了、寺庙也倒了。
  在整个镇子的断壁残垣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救援的力量。
  虽然已经过了最佳救援时间黄金72小时。但他们却都不愿意放弃任何一点希望。
  我们经过镇里的一家工商宾馆,好几十个人正在一片废墟上搜寻。
  大概过了20多分钟,现场传来了兴奋的声音。“有发现,下面有人。”搜救人员停下手中的工具,开始徒手挖掘。
  很快,搜救人员从废墟中挖出一个人来。可是被救出来的人,却没能坚持下来,惋惜之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寒冷中,志愿者和老乡相互依偎
  在灾区,找个住的地方是个问题,这里的气温已经低至零下,下午还飘起了雪花。气象预报说,接下来可能会有雨加雪。寒冷的天气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最终,我们在倒塌的玉树州民族师范学院对面找到了众多志愿者露营的帐篷区。好不容易,我们终于在其中一个救援队的帐篷中找到了“容身之所”。
  里面的10几个人有男有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是先后到达玉树灾区,但他们却因为相同的目的聚集在了一个帐篷里,大家各自讲述着自己的经历,相互依偎取暖。
  帐篷区的条件同样艰苦,地上坑坑洼洼,风一点点往里面灌,也没有电。在一根电线杆旁,十几个人等着充电。虽然其中有受灾老乡,也有救援者,但他们却相互谦让着。
  因为没有电,帐篷区很快变得漆黑一片,喧嚣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