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9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震区日记
  4月18日
  灾区人民吃上了浙江的大米
  7:30,阳光钻进了帐篷。
  志愿者分队长老高的大嗓门,把我们从本来就不深的睡眠中拉回了现实。
  今天凌晨一点多,正是这个中气十足的大叔把我们从昏睡中唤醒,和他们一起搬运了一个多小时的物资。
  灾区有太多的事要做,睡觉都显得太过奢侈,每个人都想多做一点事情。
  志愿者
  他们的名字叫“北川”
  这是一支叫做“北川”的志愿者队伍。
  并不是说这支队伍里都是北川人或者他们目前生活在北川,而是他们都曾经赶往北川,参与了5·12地震的救援。
  也正是那一次之后,他们组建了这支队伍。
  时间再回到昨天凌晨一点。我们才入睡不久,老高得知有一车救灾物资需要卸货,立刻把所有队员都喊醒了,其中也包括同在一个帐篷的我们。
  “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救灾,不分什么职业!”老高的话,让我精神一振,下定决心强睁睡眼,加入他们的行列。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辆巨大的卡车,装满方便面、矿泉水和各种药物。这批物资大部分是捐给在地震中损毁严重的玉树民族师范学院的。30个人,搬了一个多小时才搬完。
  今天,“北川”志愿者队伍的任务是去附近两个自然村搜救,并根据他们的经验给当地老乡做些心理辅导。
  这时,我们遇到了同样来自杭州的志愿者,他自称“小景”。
  这是个23岁的大男孩,今年就要大学毕业,为了响应救援队号召,他二话不说把找工作的事放下,来到了灾区。他正在赶往工作地点,我们只来得及匆匆打了个招呼。
  多学一点救人的知识
  和北川救援队以及小景分手后,我们再次去了县城。
  县城的重灾区在西北角,大片废墟上,几个戴着鲜艳鸭舌帽的当地男青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他们的帽子上都有“格桑花救援队”6个字,是手写的。“我们没办法统一做帽子,就自己写了字上去。格桑花是我们雪域高原特有的一种小花。”队伍的领头人那青次猜(音)说。
  这些天,他们经常向来自各地的救援队学习。“今天我们得到帮助,明天我们就可以帮助别人。”
  浙商
  省下大米给灾区人民
  结古镇的夜晚,天黑得总是特别迟,风有些刺骨。
  但这两天,民族师范学院对面的帐篷区升起了越来越多的炊烟。这段时间,虽然源源不断的救灾物品进入了玉树,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需要特殊的照顾,比如说孕妇。
  昨天下午,一支来自浙江金华的企业志愿者队伍带来了他们的救援物资,除了矿泉水和方便面外,他们还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大米。
  领队李航说:“本来这批大米是准备自己用的,但是一路过来,发现灾区同胞更需要它们。”
  这些志愿者是来自金华、东阳、义务的商人,平时在生意上都有往来。地震后,他们通过网络组建了一支救援队伍。
  傍晚时分,一名藏族老阿妈和自己怀孕的儿媳妇桑珠(音)煮起了白米粥。对于给自己送来了大米和肉食的浙江救助队,她们不停地点头。
  “救援队给我们带来吃的我们已经很感激了,现在你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大米和肉食,我和我的孩子都会感谢你们的。”
  为了不占帐篷睡在货车里
  “我们在帮助灾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前提下,也要保障浙商同胞的安全。”看着又一批帐篷、药品抵达灾区,浙江工商联合会秘书长朱晓航心里更有底了。
  在玉树,活跃着两三百名浙商,主要来自金华、温州、台州三地。灾难发生后,这些浙商之间的团结互助,帮助他们共度了一个又一个的寒夜。
  在结古镇县城,浙商和浙籍救援队主要聚集在玉树县民族广场上。灾难发生后,大量的轻伤员都被送到这里接受救治。
  “为了不和当地群众抢安置帐篷,浙商都尽量挤在一起,有些帐篷里甚至睡了二三十个人。”朱晓航说。
  浙商们专门弄了一辆厢式小货车用作救灾,白天开车帮助运送物资,晚上这辆车就成了金华、温州这些商会的负责人睡觉的地方,10多个人挤在一起。
  18日,运完一批物资后,他们开着车在城里转,想看看哪里还需要人手,不料给堵在了半路上。跟车采访的记者也因此动弹不得。
  一堵就堵到了天黑。今晚,又要睡在车厢里了。(朱寅胡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