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1日讯昨日,在义乌经商的个体户小周登录http://jz.onccc.com,在主页“我要参与贸易信息填报”一栏内填写如下信息:“今天两个老外和翻译过来,订购了一万元的帽子,说货款要两个月后付,请问是否能放心交易?”第二天,小周再次登录该网站,发现不但有了回复,还有人跟了帖。回复内容是:经调查,对方是一家代理公司,有工商注册登记,目前在市场上已欠款两三百万元,已对该公司业务员身份作了登记。跟帖的是一个与该公司有过交易的客商,称以前货款是及时交付的。小周根据上述信息,自行判断是否跟对方做这笔交易。
类似小周这样的咨询,在http://jz.onccc.com网站上每天都有10多条。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朱金弟说,这个平台的全名叫“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济案件预警及贸易信息采集系统”,由大队和义乌商城集团联合开办,自去年9月试运行以来,每天平均有300人次的浏览量,用户涉及全国各地及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预警平台工作人员在收到经营户的信息后,一项主要工作是查外贸公司的工商注册登记和人员身份信息,这是义乌经侦大队根据发案特点总结出的经验。去年,义乌发生经济犯罪案件327起,涉及拖欠货款或业主逃匿的外贸公司109家,受害经营户3000余家,被骗货物价值4亿多元。而经警方调查,109家外贸公司中,有近百家没有进行过工商注册登记。
预警平台试运行半年多来,已成功预防5家外贸公司的诈骗案件,涉及经营户200余家,挽回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其中案值最大的一起发生在去年12月,一名经营户上传信息,称与蓝色国际贸易公司进行交易,对方没付订金,他去这家公司查看,结果发现公司场地很小,设施也很简陋,觉得可能有问题,希望公安部门调查一下。预警平台工作人员前去调查,发现这家公司未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老板是印度人,公司开业时间不长就已在市场订购了600多万元的贵重饰品等货物,采购时从不还价,也不付订金,付款约定在两个月后。调查人员发现,老板隐瞒了他在义乌的住址,且一直在转移仓库货物,形迹可疑,遂跟踪守候将其截获。经查,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诈骗案件,嫌疑人使用了假身份证。多亏一名经营户发了条信息,才让警方在最后关头将嫌疑人控制住,将大部分货物拦截下来。
此类成功避免贸易风险的事例数不胜数。3月29日,经营户黄女士上传信息,称与一家外贸公司做一笔一万元的头饰生意,谈好现金交易,但对方一直拖着不肯付款。3月31日,预警平台工作人员在调查后回复说,这家公司为代理性质,未注册,老板是巴基斯坦人,目前在市场上欠款12万元。公司只有一个负责人,公司里连一把椅子都没有。黄女士随后中止了与对方的交易,避免了贸易风险。
朱金弟说,预警平台现有10名聘用的专业人员,他们精通外语、计算机和法律知识,为广大经营户筑起了一道贸易“防火墙”。 (金华日报 记者 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