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2日讯近日公示的全国劳模候选人里,玉环县委组织部普通档案员杜洪英榜上有名。
终日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不说,档案管理员工作内容单一,难以创新,像她这样能成为全国劳模候选人,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杜洪英有何过人之处?记者日前专程赶赴玉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上进”的杜大姐,不愿去领导岗位,甘做默默无闻的档案员
走进玉环县委大楼,记者打听杜洪英的办公室,这里人人都熟悉她,从部长到工作人员,都亲切地喊她“杜大姐”。
组织部档案室在一间老房子里。这份别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工作,杜洪英却一干就是31年。
有人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可这些年,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0多任部长,跟杜洪英一起进单位的同事相继被提拔, “老资格”的杜大姐依然是一名普通档案员。
很多人说杜大姐“不求上进”,凭她的资历和业绩,完全可以胜任领导岗位,领导也多次征求她的意见,可杜洪英都婉言谢绝了,依旧一头扎进档案堆里。
“我觉得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规范,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这就是我的进步了。”在杜大姐眼中,进步被赋予这层含义。
推开档案室的门,一排排落地文件柜,把10多平方米的房间填满。6000多份档案整齐地存放在柜子里,每份档案都有完整的姓名、性别、编号,装在纸盒内一目了然。
这6000多份档案,是她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寻找、清查、整理出来的。有时,为寻得一份材料,她辗转车辆、步行数里;有时则颠簸坐船、一路呕吐去偏远海岛……同事见她辛苦,经常劝她别跑海岛,材料让人带过来,可杜洪英执意不肯,一定要自己一趟趟去核对。
一辈子做档案工作,不会厌烦吗?有人对此不理解。“档案室就是我的家了,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心血,谁又会厌烦家呢?”杜洪英说。
从几个随处放置的木箱,到整齐排列的文件柜,杜洪英舍不得自己精心操持的家:在这里,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裱糊,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裁齐,甚至房间里的窗帘、地毯、铁柜、桌子,以及墙角的盆栽花草,都是她自己添置的。
档案室分两个小房间,外面是办公室,设施简陋,里屋放置档案,干燥机、空调、灭火器一应俱全。这么多年,杜大姐从来没有因私事向单位提过要求,可因为这些材料,她向领导打了一个又一个报告,“档案室湿度要严格控制,否则容易发霉或变脆”。
在档案室,记者看到一本“独家”档案查询本,按姓氏笔画排列,对着名字就能找到档案,跟《新华字典》偏旁部首查阅法如出一辙,这是杜洪英独创的“姓氏笔画编目法”。她还在工作中摸索出“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排法”等,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还在全国各地推广。
30多年来,杜洪英对档案先后进行6次大整理,通过了全国人事档案一级标准验收。
“不圆通”的杜大姐,放着顺水人情不做,较真得不怕得罪人
再过两年,杜大姐就要退休了,她却越来越忙。
“来不及了,我要赶在退休前把手头的工作完成。”去年,省里要求按全国统一的新标准重新整理档案,几千份档案要重新编排。杜大姐开始加班加点地干,至今已整理了800多份。
不论做人做事,杜大姐的认真都出了名。“我评上了中级职称后,材料没有加到档案里,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大姐知道后,就给我打电话补齐材料,我的工资因此加了一级。”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说。
在整理档案过程中,杜洪英发现材料不足,会马上通知补齐;存档人情况有变动,会通知对方更新;基层上报的表格、材料,细细审核把关……
时间一长,杜大姐对存档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被同事们称为“活档案”。在纪委工作的孙敏玲说,有时候他们要对干部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了解,只要说出名字,杜大姐马上能说出个大概。
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而杜洪英的原则性体现在细微处。放置档案的铁箱要换个大文件柜,但考虑到打开柜门,整箱档案都露在外面,就换了小箱子;有时她要去开会,临时让同事代管档案,都会细心地将同事的档案存放起来;即便是熟人来查档案,也要持单位证明,按规定办事。
生活上乐于助人的杜大姐,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一位老同志要求把自己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被杜洪英婉言回绝了。有些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年龄越填越小,入党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杜洪英总是不留情面地拒绝。
有人问杜大姐,为什么平淡无奇的档案工作,她能干得有滋有味?杜洪英说:“组织上交办的事,尽量把它做好。任务完成了,成就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