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
民校追生“潜规则”
什么样的学生算“优秀”,值得去“追”?一位民办初中校长向记者透露了追生“潜规则”,一般来说主要看以下几项:
1)最重要的条件:看小学里的竞赛主要是数学,比如有没有获得过希望杯、挑战杯等竞赛的金奖。
2)杭外推荐生(这一直是各民办初中择优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今年杭外招生有新变化,杭城各小学向杭外推荐的学生名额相当有限,推荐时间又比较迟,所以这块生源已经不是民办初中的重点。)
3)区三好学生(最好在小学阶段能获两次以上。评选一年评一次,原则上一个班一个名额,能评上区以上三好学生的同学,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但综合能力肯定很优秀。一个班级在推选区三好学生时,一般不会让一个学生连续获得资格,会把机会让给同样优秀的学生。但如果一个班级有学生鹤立鸡群,该学生小学阶段获得两次以上区三好学生的机会相当大。)
4)火炬金奖(由杭州市少先队组织评选,学生要通过挑战营等综合实践考核。但据一位校长个人认为,该奖近年含金量有所下降,有这个奖的学生,不一定是学校最优秀的,只能说比较优秀。)
记者观察
追分数,不如给特长生开通道
初中校长对学优生的追逐,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只要应试教育存在,这种对学优生的生源大战还将继续。好学生谁都想要,好学生谁都想教。
从民办初中预录取的学优生的整体素质看,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好,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正验证了一句话,只要不是死读书,优秀的学生学其他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民办初中在赢得大批学优生之余,同样拥有了兴趣爱好广泛、特点突出的学生,只要学校不是一味以升学为目的,这些学生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初中还是以升学为目的,对学优生的追逐,在某种程度上只有一个目的,提高学校考上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这点展开的。为何老百姓都在说民办初中压力大,竞争激烈?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对升学率一刻不敢放松,特别是国有民办学校转制后,转为民办的学校,对升学率越发重视,因为这是目前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记者知道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中等,但她在绘画方面非常有天赋,中国美院的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妈妈去一所民办学校咨询,老师问了3个问题,“是不是区三好学生?”“有没有在语文、数学竞赛上获奖?”“是不是火炬金奖?”这位妈妈说,在这些方面,女儿都没获过奖,她以为学校会对女儿的绘画感兴趣,可惜并不是。
一位钢琴十级男孩的爸爸说,孩子成绩中等偏上,是中队委员,可惜离民办初中的“机动名额”要求有一定差距。“难道学校除了分数,就没有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多些渠道,难道机动名额就不能给特长生?”
我们能否多给特长生一些通道,他们的特长同样会给学校增光,赢得荣誉。对于学优生,他们已经够好了,到哪一所学校都能成才,我们为何要把所有的好资源都集中到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