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9日讯援建不是把钱往当地一丢了之,也不能简单化大包大揽。在青川的20个月,义乌指挥部以义乌人的实干精神和对效率的追求,创新出了又好又快的义乌援建模式,成为灾区对口帮扶中的先进范例。
在我市援川的四个指挥部中,义乌带来的援建资金是最多的,超过了5800万元。怎样花好这笔钱,更好更有效地惠及当地老百姓?义乌指挥部的8位援建干部去年8月一到青川板桥乡,就冒着一天三四次的余震危险,徒步走访了分散在近60平方公里的50多个村社和学校、卫生院等单位,对如何恢复重建和帮助当地长远发展心中有了底。义乌承担的建设项目超过100个,其中既有学校、卫生院等指定项目,也有农房示范点配套、通村道路和大中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义乌投入1600多万元资金,重起炉灶新建了一个占地180亩、能容纳1400人的集镇,大大方便了当地和周边几个乡镇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光是14米宽的道路,就让这里成了全青川交通条件最好的集镇。
义乌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张根平说:“我们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在保证高质量和完备的使用功能前提下,要尽量节省资金做更多惠及民生的事。”义乌指挥部的精细计算、实干精神和义乌速度,给当地村民和施工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仅在学校和卫生院项目上,义乌就通过严格管理,不用或少用价格高不实用的建筑材料等方式,节省500多万元资金,义乌指挥部因此也被施工单位当成了抠门典范。但是为了保障居民自建房的建筑质量,虽然不属于援建任务,他们却出资近50万元为村民们请了专业的施工监理,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据统计,板桥全乡2100多户房子,震后站着没倒还能使用的不超过30户,因此村民对房子质量有着大大超过标准的要求,而指挥部也以实际行动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对于直接惠及全乡百姓的民生项目,义乌援建人员动足了脑筋。震后,散居在各个山头的村民都是用尿素袋在平地装水后背上山的。义乌援建人员仅仅花了40多天时间就建成了惠及4400多人的饮水工程,在整个浙江援建项目中速度最快。义乌指挥部还充分考虑了项目的长效运行,通过自流方式取水等办法降低今后的运行成本,使村民真正用得起水。板桥乡的通村道路在震前经常会因雨水冲毁,而义乌援建的70多公里通村道路,在去年的特大洪水中全部经受住了考验,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尤其是在水、路等项目上,义乌指挥部借鉴在后方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创新地发动广大受益人参与工程建设,既缓解了矛盾冲突、降低了建设成本,还发动了当地群众的重建热情,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支援了就业。在省援建指挥部组织的连续两次评比中,义乌指挥部都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援建先进单位。 (金华晚报 记者 严瑾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