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真
本报讯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的诞生到2010年中国上海的盛大承办,中国与世博的历史可谓渊源已久。漫步于刚刚开馆的陈琪纪念馆,追寻着历史的足迹,走近这位被誉为“中国世博第一人”的世界,仿佛一下子置身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现场,体验着中国与世博的浓浓情怀。
“第一领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
还在回味北京奥运会的呐喊声,上海世博会又轰轰烈烈地走进国人的视线。承办两个盛会对于中国来说无异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然而,百年前,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世博会只不过是一场国际大庙会而已,虽屡屡受邀,但却从未重视,要么是一些中国商人自愿参与,要么就干脆由外国人代理。
根据史料,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各国参会事宜都由其海关税务机关办理,而由洋人“代办”海关税务的中国在参与世博会一事上“自然”也是由外国人代表。
直到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清政府官员及民间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世博会对促进本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这才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参会。世博梦、强国路的种子终于在中国大地上撒播开来。
1915年,中国首次由政府组团、由中国人自行领队亮相于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世博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正是在这届世博会上,中国代表团创造了奖牌数世界第一的好成绩,在参展各国中独占鳌头。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商贸经济步入了国际领域。
这其中的功劳最大者无可厚非地记在了中国世博“第一领队”――陈琪的身上。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既然是“第一领队”,陈琪的才能自然不用多说。而且,在当时,他的博览会经验也可算得上国内第一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琪就被派往美国参加圣路易世界万物博览会,随后又参加了比利时、意大利的一些博览会。通过在国外的考察,陈琪开始意识到自主举办博览会的重要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博览会的积极倡导者。
1910年,33岁的陈琪被委任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国内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吸引了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组团参加。
到1913年,陈琪这个“博通”也很自然地以其“才识宏通,历游欧美”被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开始征战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的历程。
然而,在当时军阀混战,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怀揣着一个世博梦的陈琪面对的却是无比困难的局面。据史料记载,他参加巴拿马赛会的经费只有61万元,这笔钱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也是1904年清政府参加圣路易博览会的四分之一。但在圣路易博览会上中国展出的是1个馆,巴拿马赛会上中国则有9个馆。
好在陈琪这个“巧妇”克服了经费短缺的困难。通过他的游说,减免展品的运输费、进出口税等税费,并动员整个团队节俭建馆:能手绘的就不刷油漆;能够用展品凑的就不用木料……“量米为炊”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一座具有浓郁“中国风”的中国馆终于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如期建成。
同时,陈琪将中国在巴拿马博览会上的展品分为了农业、园艺、美术等10类,精心组织挑选了一大批地方性优秀物产参展,总数达到了10多万件,是当时除东道主美国外,参展物品最多的国家。
一举捧回“世界第一”
1915年2月20日,规模空前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正式开幕。仅当天参观的人数就达到了25万人次。
4月22日,中国政府馆开幕,加州总督、旧金山市市长亲自出席,并派海陆军战舰表演助兴。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建造而成的中国馆令各国参观者叹为观止。当天前来参观者达万人。
巴拿马赛会的评奖活动从当年5月份开始。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中国馆还发生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当时的展会上,中国白酒的酒瓶子使用的是土里土气的褐色陶罐,外形丑陋,并且这些酒瓶子还夹杂在棉花、大豆中间,根本无人问津。为此,有人提议将酒类从农业馆移到食品馆。不料在移动过程中,工人不小心摔破了一罐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溢的浓郁酒香顿时吸引许多观众驻足。
陈琪见状,当即决定不必换馆,只需敞开几只酒瓶,任其酒香挥洒,再在旁边放几只酒杯供人品尝。颇有些像如今饮料商在大街上做的免费试饮宣传,评审寻香而来,品尝后是赞不绝口,最终授予该酒荣誉奖。这酒就是如今的国酒茅台。
在这届博览会上,陈琪最终率领中国代表团一举摘回了奖章1218枚,大奖57枚。两个数据都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更令人自豪的是,博览会结束后,各国建筑都被拆除,唯有中国馆保留了下来,移建至金门公园内,因为中国馆是各国政府中唯一得到大奖章的。
从旧金山到上海,骄傲依然在延续。虽然陈琪已化为历史洪流中的尘埃,但他与世博的故事还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踏足上海世博园之余,你不妨先到陈琪纪念馆走走,将中国的世博情怀串联。也许这样,游世博时才更有一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