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鹿城区浦桥河畔,西门莲花埭3号,有座单进合院式的建筑,系清末航运商人叶氏所建,名为叶宅,是我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来,它见证了温州的过往。但本周内,由于广化路建设,这座位于规划红线内的百年文物楼不得不“挪窝”,平移105米,并转身159度,重新开始一段新的历史。
百岁叶宅内部很沧桑
昨日,记者探访了这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文物楼。远观叶宅,该宅坐西朝东,系砖木混合结构宅院。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颇具特色,砖砌门台、观音兜屋面及柱式窗套等作法颇具西式韵味,而平面布局、梁架等作法又是典型的传统温州建筑方式,系典型的中西风格交融的民宅。七间两层的大“洋房”十分气派,佐证着宅主的大户人家风范。
在叶宅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牌十分显眼。在文保员蔡丽生的指引下,记者走进宅内看到,整个宅院是由正房、左右两厢及连接两厢三面墙的围墙构成的封闭式院落。两厢前为一大天井,左右各设一小天井,天井内几盆绿色植物青翠欲滴,十分养眼。
走进空荡的二楼,住户搬迁后丢弃的沙发、马桶散落四处。由于房子年久失修,整个叶宅显得老态龙钟,木质内墙开裂情况较为普遍;墙体由于长期受潮,局部有严重的霉变现象,报纸糊的墙面剥落严重。不过,雕花的凭栏和灰旧的瓦檐倒是十分有“古董”韵味。
文保员蔡丽生就出生在叶宅。他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叶宅住了20多户,2008年前后,因拆迁这些住户陆续搬出,现在只剩他和另外一名文保员留宅看护。“虽然内部有点破旧,但住了几十年,毕竟有感情了,这种老式民宅在温州已经不多了,留下来的都是宝贝,听说要平移修缮,这种保护方式还不错,以后还可以常去看看。”蔡丽生说。
省内首个建筑位移项目
据了解,叶宅占地面积约457平方米,建筑面积737平方米,艺术墙313平方米,2005年8月被认定为我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我市启动广化路建设工程,而叶宅恰好位于广化路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为了配合广化路道路工程的建设,叶宅不得不让位。
“平移项目启动前,我们准备采取常规方法――整体拆迁异地重建的方式保护叶宅,但这个方案被省文物局否决了。”市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处总工赵璋介绍,当时省文物局的意见是要么就地保护,要么整体平移修缮,其他方案一律不予批准。
当时,广化路道路规划红线调整已无可能,显而易见,平移修缮这种方案更易操作。市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处随即与市文物保护单位商量敲定,采取第二种方案――整体平移修缮,保护文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2008年8月,省文物局批复了正式叶宅的平移修缮项目的施工方案和图纸。
赵璋介绍说,叶宅平移修缮工程总投资837万元,其中,平移项目工程费用约475万元,预计本周内进场施工,总工期约90天,“叶宅平移项目还是省内首个建筑位移工程”。
“移形换位”有三大难点
中标负责承建叶宅整体平移项目的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有限公司有10余年的建筑平移、顶升、加固经验。说起温州叶宅平移工程项目,总经理蓝戊己还是感叹“难度有点大”。
蓝戊己介绍,难点主要有三处,一是平移距离105米,“这个长度,就是推辆汽车走100多米,也是很费力的,何况是个二层高的老建筑。”第二个难点是,建筑要旋转159度,把叶宅坐西朝东“移形换位为”坐东朝西,“难度堪称我们公司平移建筑历史之最”。第三,叶宅是砖木混合结构,墙体多为空心,加上百余年的风雨侵蚀,移动时最怕倒塌。
“我们首先要对房屋进行整体性加固。”蓝戊己说,平移开始前,将在宅内用大量的钢桁架、拉杆,对房屋进行支撑。然后整个房屋用托盘梁将其托起,下面铺设数条下滑道,通过“PLC”(可编辑程序逻辑控制器)控制的液压同步平移顶升系统,使用液压千斤顶将大楼平移。
“平移建筑最怕的就是发生偏转,不走直线,但我们采用的是计算器控制,通过装在大楼上的感应器,使得误差不超过1毫米。”蓝戊己介绍,平移时,将由10台千斤顶推动大楼,且完全由电脑控制,控制精度到1毫米,一旦发生偏转,感应器立即能反应过来,自动纠偏。“移动速度大约每分钟20毫米,人站在里面,不会感到任何震动。”蓝戊己说。
文物保护的良好样本
据介绍,叶宅落户新址后,将对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整修,修缮工程费用约219万元。为使“百岁高龄”的叶宅“延年益寿”,施工方还将进行加固。据悉,叶宅平移修缮项目完工后,有关方面酝酿将其建成民宅博物馆,对市民开放。
“建筑风格中西交融的叶宅,一百多年下来,仍旧能保存完好,很是难得。”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之前广化路规划建设时,曾有人建议将叶宅拆掉重建,但这对文物保护是一种损害,现在能将叶宅平移,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原真性,虽然费用很高,但对后人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史料。记者黄忠
该负责人认为,叶宅的平移修缮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为我市乃至我省的文物保护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高科技的使用,让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