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程陪伴的丈夫亲吻水中分娩后的妻子。
|
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昨日是国际助产士日,口号是“世界需要助产士——现在比以往更甚。”杭州13家有妇产科医院的助产士都聚集在省妇保医院,她们的节日庆祝方式很特别,请男医生唱歌跳舞,慰劳这些平时忙碌的助产士们。
省妇保产房的严菊浓和杭州市第一医院产科的姜建华,在助产士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她俩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从以前的“接生婆”,到现代的助产士,这个职业越来越被人关注,有不少准妈妈们感叹:现在生宝宝越来越不容易,对接生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助产士也在感叹:从前孕妇100%听医生的话,现在80后准妈妈比较“作”,花头经蛮透。
传统接生三件宝:剪刀热水脐带布
严菊浓被不少产妇称为“严妈妈”,因为亲自接生过的宝宝不计其数,昨天有人给她统计了一下,光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她亲自接生过的宝宝已经有600多个。
严妈妈说,自己刚做助产士时这个职业是很稀奇的,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有不少产妇在家里请接生婆生产。接生婆拿着简陋的三样宝一把剪刀一盆热水,一块脐带布就走家串户营业了。“不过她们没有执业证的,收入要看产妇的家境,给钱给物都可以,并不太计较。”
由于接生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用的器械全是居家用品,不消毒,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比较高。当时有个说法:接生婆来索命,助产士送福音。“所以我当时能做助产士觉得特别神圣。”
严妈妈说:“当时所谓的‘接生’,基本上是瞎搞。当时大多数妇女认为自己的‘命贱’,‘不值钱’,生孩子是女人天生就会的事情。有些生过几胎的妇女在孩子出生之前,一直在干活,等到孩子掉在裤裆里,才匆忙赶回家,将接生婆叫来,用一把剪刀将脐带剪了。所以,当时接生婆常备在手边的‘三件宝’就是普通的剪刀、一个盛热水的木盆以及一条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脐带布’。而且,接生婆在接生过程中,也不戴经过消毒的手套,赤手空拳接孩子、包脐带,脐带经常发炎。”
“如果孩子横位,手先出来,她就说,孩子讨钱了,快拿钱来。家人赶紧往接生婆手里塞钱,如果是儿子,还得加倍,好像儿子是她生的一样。生产不太顺利的农妇经常被弄得非死即伤。我的家乡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大肚婆难过鬼门关,一脚在阳间,一脚在阴间’。那些接生婆就像鬼门关前一位极不负责的门卫,产妇的生命就‘捏’在她们手中。”
助产士初级阶段:手套听筒消毒包
严菊浓告诉记者,自己1976年当助产士那会儿,来医院生的产妇很听话,非常信任助产士。她回忆说,当时的孕妇直到出现临产迹象的时候,家人才会把她送到医院。而不像现在,孕妇有点不适就往医院送了。我们做过一个初步统计,一个产妇从发动到生下孩子,一般需要10来个小时。
助产士那会儿的三件宝是:消毒手套,一大包消毒的医疗器械和一支听筒。我们第一件事是听胎心、判断胎儿位置等等。在没有现在的胎心监护仪这些先进设备之前,我们助产士要用一个听筒放在产妇的腹部,用自己的耳朵仔细监听胎儿心脏的跳动,如果胎儿有突发情况,要及时处理。当然如果产妇难产,就有专业的医生给我们做后盾,可以及时抢救。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会主动提出剖腹产的,只有真的难产了,才送进手术室。孕产妇的死亡率也是从有了助产士,更多人习惯去医院分娩才开始下降的。
新世纪三招:导乐镇痛有陪伴
现在生宝宝的多是80后妈妈,从小到大没吃苦过的独生子女,生孩子的痛多数都熬不住。她们知识又多,怀孕时很多人打定主意要剖腹产,甚至还有要求水中分娩的,“我们医院没有这项服务,很多人也就打消了念头。”严菊浓说。
“80后也是花头经最透的,这些产妇,算日子生,老公陪着生,产程一开始,稍微痛就忍不住大叫,说吃不消自己生了,要求剖腹产,有好些产妇,本来身体条件不错,完全能够自己生的,都中途放弃了,我劝也劝不住。”
不仅如此,产房里一个产妇生宝宝,外面起码跟牢四五个家属,带着照相机摄像机的很普遍,比较作的还要源源不断往产房里送巧克力、送燕窝、送鸡汤……
也是因为这么多难伺候的80后产妇,做助产士的要求也与时俱进,于是新世纪助产士也有了新的现代法宝:懂心理会导乐,学麻醉懂镇痛,与产妇的老公协作,推广陪伴分娩。
严菊浓2005年考出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护士本科,后来又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懂得心理学,懂得导乐分娩、拉玛滋呼吸法、懂得镇痛以后监护胎儿,几乎会十八般武艺。
严菊浓接生了这么多年,总体感觉新生儿体重越来越重,巨大儿越来越多,她奉劝大家,合理控制体重,不要胡乱补营养,能顺产就不要剖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