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崔璀叶秀华
连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梧桐坑村的20多位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忙着开发村后山的荒坡。“我们用‘联户开发’的方式在山上建起了白茶标准化种植基地,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到了丰收季节,村民和村集体按比例拿‘分红’。”村党支部书记杨余兴笑着说,“这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积攒的第三桶金。”
“过去村集体没钱,想为村里做点事都很难。”杨余兴说,改变是从三年前村里集体开发小水电站开始的,“从那时起,村集体每年提留2万元利润,全村人均分红达3000元,一下就摘掉了贫困帽。”
据梧桐坑村委会主任李小伟介绍,去年,梧桐坑村整合了村里的旅游资源,组建了农家乐度假公司。全村36户农家乐业主人人都是股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年接待游客逾万人,村集体因此有了第二笔固定收入。
和梧桐坑村一样,在景宁,不少曾是贫穷落后代名词的小山村,如今都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而走上了崭新的发展之路。“我们鼓励农村突出以资源开发、资产盘活和资本经营为重点,鼓励村干部、种养大户组建合作社,兴办投入少、见效快、易管理并有长期稳定收入的项目。”据景宁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无形中也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要合理开发资源,就必须因地制宜,有效管理村里的经营性资产,将农业产业、水力、矿山、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景宁县还积极引导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创新经营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针对不少村级集体经济“破零难”的问题,景宁县要求各机关部门与各落后村结成帮扶对子,促成了76个县直机关与50多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牵手”。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景宁县已建立了63个从事种植、养殖、运输、加工、水电开发等行业的“党群经济联合体”,吸引了3000多农民参与其中,帮助农民增收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