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特派世博采访组结束了世博会开园以来的前期报道。在即将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再次深情凝视中国红,向国家馆挥一挥手:再见,世博园;再见,世博会!
之所以说期盼再次相见,是因为世博园太美,世博会还没有结束,我们实在不想离开;是因为,在今后的170多天里,我们的目光还将聚焦世博园,我们的笔还将为上海世博会而热情讴歌。
展现中国精彩,搜寻台州元素,是我们这次世博之旅的主要目的。在上海期间,我们采访小组一行五人,零距离、多角度全程报道百年盛事,在第一时间为广大台州读者采撷了新鲜、及时、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呈现了原汁原味的世博盛况。
采访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世博是有精神的,世博是有力量的。
世博精神来自世博理念:理解、沟通、欢聚、合作。这种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伟大世博精神的科学诠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世博会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现实舞台。这里,每天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检阅,展示着各种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生态变化。可以这么说,世博精神已经升华到新的历史高度,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大融合。
精神催生力量。世博力量源之于全民同心。因为上海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中国。
向全球奉献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从这一层意义来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全人类文明的大汇聚,也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奉献。
在沪台州商人李照军说得好:“凭借世博东风,中华文明在传承现代文明中凸显,凝聚了民心,促进了民族腾飞。”
这话有事实依据。世博会期间,我每天穿梭于这座城市之间,发现上海的许多老百姓都在期待自己能成为大国崛起的使者。
和当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样,如今,上海的街头巷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志愿者……只要留心,还能发现,从世博会试运行到开幕,再到如今,只有短短的20来天时间,上海交通从不堪承受到秩序井然,其调整速度和调整力量是何等惊人。从大奥运到大世博,上海提前20年实现了交通现代化。
显然,上海世博会站上了让世界审视的舞台。我开始关注外媒的评价。发现各国媒体以极其不同的心态重复着一句话:“上海世博会将激发无穷潜力。”
美好的预期也好,由衷的祝愿也好,从上海世博会上,我清楚地看到,全世界已经将之作为“中华世纪”盛大的外交舞台,正在彻底检阅“中国力量”和影响力。
聚焦世博,传递最新理念与科技;叩问世博,发现台州前行新动力。在世博会上,在世博园的许多展馆里,我惊奇地发现,公元太阳能、竹之语低碳洗涤用品、爱仕达厨具、起帆电缆、正特遮阳伞和国家馆大台阶的铺设、博物馆的设计、意大利馆的承建、多媒体剧的主创……台州元素到处闪耀。
这些台州元素,不仅为世博会增光添彩,也体现了台州产品、台州企业、台州创造的独特魅力。作为台州人,我感到自豪,脸上写满荣光。
采访是快乐的,但采访过程充满艰辛。
可以说,这是一次采访作风的再历练,采访团队的再凝聚,采访领域的再拓展。
5月的上海,提早迎来了酷热的高温。世博园地域广阔,展馆分散,许多馆进场得花好几个小时,台州元素需要潜心捕捉,采访对象联系不便。但是,我们不怕吃苦,每天一大早出门采访。常常,下午两三点钟才吃中饭,夜里11点多了,才想起晚饭还没吃,写稿至深夜两点多钟司空见惯。一天中,走五六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成为家常便饭。摄影记者的双脚,还走出了3个水泡。
每天,我们的团队协同作战,精心策划采访主题。我们的全部心思只有一个,就是在展现世博大餐的同时,为读者献上一道道美味的佐料。
世博,再见了。无论是精彩的世博会本身,还是闪耀在世博会上的台州元素,都将成为永恒的记忆,烙在我的脑海中。
世博没有结束;我们只是暂时告别。有关世博的盛况还将不断关注,报道还将继续。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 编辑:杨晓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
|
|
相关稿件 |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